位於中國大陸上最東的 北回歸線標誌塔
中國汕頭市有兩座北回歸線標誌塔,一座是建於一九八六年的在汕頭市金平區西部雞籠山南麓。而我於二月中遊覽南澳島時,見到岸邊亦見到另一座標塔,造形澳門的生鏽鐵有點相似,唯一不同是中間是一顆大圓球,夏至當日的正午,陽光會穿過圓球中間的孔,照射到地上的標點上。而北回歸線標誌塔的主要功能,除表示區是位於北回歸線上外,亦可作科普教育功能,然而經長時間觀測後,可測出地球極移變化,不過,大前提是該標誌塔的結構相對穩定。
北回歸線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垂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點,將該點之緯度線便叫「北回歸線」,在西元二零一八年,其位置約在北緯23°26’10.5”。相反,南緯23°26’10.5”則為「南回歸線」。
地球自轉會造成晝夜更替,但地球之自轉軸與地球繞太陽之公轉軸並非平行,而是呈「黃赤交角」。因此,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並非一直正對著赤道,而是在一年之中,太陽直射在地球表面之位置不斷變換,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移動,才形成了四季更迭,每年北半球春分(三月二十一日左右)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之後向北移,於夏至(六月二十二日左右)到達約北緯23°26’,隨後便轉向南移,於秋分(九月二十三日左右)回到赤道,並繼續南移,於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到達南緯23°26’,隨後再度轉向北移動,於次年春分再度回到赤道。所以,太陽直射點就像是在到達北回歸線和南迴歸線之後,立即掉頭往赤道的位置回返。無論北半球或者南半球,只要每日接受太陽直接照射的時間比較長,就是該半球區域的夏季。北回歸線就是北半球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上限,具有重要科學和人文意義,因為地球大部份位於海平面以上的陸地都集中在北半球,所以,北回歸線與人類接觸更顯緊密,它是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
二千多年前西方人觀測到北回歸線時,北半球夏至日位置正處在天空中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宮方位,從此回歸遠處,故稱「巨蟹座回歸線」。但由於地球傾斜軸的歲差運動,在一九八九年已經移動到金牛座位置。◇(梓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