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哪吒的身世   茂欽

隨着《哪吒之魔童鬧海》的上映,社會興起了又一波「哪吒熱」,這位神話裏的英雄小子,再次掛在各色人等嘴上,響亮在國人心目中。

哪吒屬佛道儒並尊的降魔天神,古書中還寫作那吒、那吒、哪吒等,他的出生身世神奇,由佛教中的護法神泊來,搖身一變成了道教天神。

按古印度佛教經典《佛所行贊經》,哪吒的出身成分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梵語「那羅鳩婆」,又名「那拏天」,即哪吒。又《毗沙門儀軌記》:「北方大沙門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毗沙門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佛教護法神,哪吒子承父職,也是護法天神。

《那拏天經》記載,哪吒是個生着千臂的巨神,虎皮為衣著,迦龍為腰帶,手持日月等法器,平時則是一頭二臂的童子。身為護法天神的哪吒,職責是驅除魔障惡鬼,維護佛法和世間眾生。

對此《首楞嚴經義海》有相似記載:「天王太子即哪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又《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護持佛法,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相與殺害者之輩,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亦以金剛棒打其頭。」

魏晉以來,隨着佛教在中國的興盛,至唐宋時期,哪吒的故事廣泛流傳在了中華大地。因他是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民間往往稱為「三太子」,以法力高強的少年童子形象出現。

到了元代,哪吒演變成了道教中的天神,成了中國的正統神仙。

成書於元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專為宗教教主及神仙列傳,其中的一章就是《哪吒太子》。

書中說,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的大羅仙,其法身形象與佛教天神相似:「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噉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

玉帝念及世間妖魔鬼怪氾濫,百姓多難,令哪吒下凡降魔。哪吒投胎托塔天王、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妻子,成為李家的第三個兒子,出生時是個靈珠肉球,隨帶着法寶「乾坤圈」和「混天綾」。

哪吒自幼神通廣大,天真機靈,剛烈勇猛,桀驁不馴。出生不久就大鬧龍宮,殺死九龍,龍王上天宮告狀,被他追殺於天門前。哪吒又射殺了大妖魔石記之子,石記為子復仇前來討命,哪吒英勇迎戰,以父親的降魔杵擊殺了石記。李靖因石記是群魔首領,擔心群魔興兵報復,哪吒不願使父親為難,又為保陳塘關百姓免遭戰禍,毅然割肉剔骨自盡。

清微教主太乙真人看好哪吒降魔有術,「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為他重塑了身體,使之得以重生,並收為徒弟,「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

重生了的哪吒,法術強大得出奇:「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鍗一響龍順虎從;槍一撥乾旋坤轉;繡球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

因哪吒靈通廣大變化無窮,在靈山會上位列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被玉皇大帝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元領袖,永遠鎮守天門。

上述哪吒的身世,《封神演義》《西遊記》中,各有精彩的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