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長)關心身邊人,從陪伴開始  安然

因工作關係,春節前加入到探訪資深長者的事務中。而探訪安排其中一位長者是我二十年前的博友琪姐(此為化名)。得知這一消息時,我心中默默為琪姐祝福與祈禱,希望她身體健康,或可以與我能聊一兩句也好。

往往事與願違,探訪中發現,琪姐已不是思維敏捷、文筆流暢的我心目中的琪姐了。我悄悄看了看微信通訊錄中的留言,兩年前我們還有微信來往,之後我發的資訊都沒有得到回覆,自此也認為我和她只不過是博友而已。二十年前我們在新浪BLOG中無數次的網聊,或許琪姐已忘記,我已不再寫BLOG,或許她也不寫了。是的,二零二零年,她問我地址,寄給我一本她的十年博客文集。二零二二年,我也寄給她一本我的首本親子教養文集。

二零二四年春,工作中一個座談會現場,突然看到琪姐在幾位秘書的攙扶下來到會場看一眼又「被離開」,看到電梯門關起的一瞬間,她看了看我,我揮了揮手。

那是我們二十年博友的第一次面對面的眼神對焦,也是我找到了她一直沒回我微信的理由,琪姐病了。

時間回到二零二五春節前的探訪,八十多歲的琪姐變成了八歲般的孩童。她喜歡人多熱鬧有人陪伴,喜歡與身邊人親切打鬧,喜歡看以前的工作照片回顧從前。

這是我對探訪的最深感受,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讓我在想,長者也需要我們陪伴。而一直忙於工作與生活瑣事的朋友與家人,一定不會想到三年疫情對老人是多麼的殘酷,特別是對有抱負的智慧長者。或許那個時段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煎熬中度過,無心顧及他人。

當我再次仔細翻看琪姐的微信朋友圈每一條內容,卻發現她在二零二二年七月四日連續發了五條同樣內容的貼文,這是她的思維出現混亂徵兆的現象嗎,不得而知。而她一心想念的歐洲,也可從無數條圖文中感受,還有她全身心投入的慈善事業所資助的學生們。如果身邊人都能發現這些,多些問候與陪伴,或許身體健康的琪姐不會出現智力問題吧。

琪姐微信朋友圈沒再更新,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日廖昌永演唱的《沁園春‧雪》,也許正是抒發她心中的那份遠大抱負與情懷。而她二零一四年七月十四日第一條朋友圈是「來者要惜,去者要放。」是她對退休生活的啟示。人生是一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向同一個地方。珍惜、捨得。對過去,要放;對現在,要惜;對將來,要有信心。

但願琪姐的身體在家人的陪伴下得到恢復,但願下次探訪時她能想起還有我這位博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