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凱恩心中有光照己且照人 成為感動中國去年度人物
【新華社香港五月五日電】(新華社記者 謝妞)五歲時,蕭凱恩問父親:看不見是否代表沒有用?
出生三個月就切除了眼球的她,靠模仿嘴型開始說話,踩著爸爸媽媽的腳,一步步學習走路。接受自己看不見的事實,對蕭凱恩來說似乎不是很艱難。
但,生活需要光。
聆聽、背誦、練習、重復……蕭凱恩跌跌撞撞,在質疑和否定中不斷尋找存在的價值。多年後,她摸索著走向鋼琴,敲出音符,由慢到快,然後開口唱歌。
「我期待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她說。
二歲時,一台舊電子琴讓蕭凱恩開啟了音樂之旅。正在香港演藝學院攻讀音樂碩士的蕭凱恩說,每當自己聽到電視里一首歌,便嘗試在電子琴上演奏,這台電子琴也成為童年時期「最好的玩伴」。
四歲時,蕭凱恩正式學習鋼琴,通過摸盲文點字樂譜和聽錄音,一點一點學會了彈鋼琴。
採訪當天,在香港演藝學院的教室內,蕭凱恩兩隻手熟練地在琴鍵上飛舞,一曲優美的鋼琴曲傳出。「對於普通人來說,學習一首十分鐘的鋼琴曲可能需要一周,而我至少要兩個月。」蕭凱恩說。
十歲時,她開始學習唱歌。除了廣東話外,她還要學習普通話、意大利語和德語。「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彈舌、卷舌,最難的是我看不到老師的口型,我只能不斷重復地聽。」
蕭凱恩說,想要唱好一首歌,先把旋律記下來,再熟讀千遍歌詞,然後配合感情和肢體語言,至少練習四五個月才算符合自己心中的標準。
剛剛接觸鋼琴和聲樂的時候,很多老師都告訴蕭凱恩,盲人沒可能學音樂,因為無法記那麼長的樂譜。蕭凱恩說:「很多人質疑我能不能做到,但我相信音樂可以體現我的人生價值。」
家人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是蕭凱恩「追光」的底氣。
爸爸蕭輝德驕傲地告訴記者,蕭凱恩在九個月大時已會說話,一歲時學會走路。「我們用嘴對嘴的方式,讓她模仿嘴型嘗試說出『爸爸媽媽』。女兒踩著我們的腳,摸著牆一步一步學會了走路。」
學習鋼琴、報考普通學校、練習游泳和跑步……一直以來,蕭凱恩的父母視她為普通人撫養。「爸爸一直告訴我,只要努力,就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蕭凱恩說。
蕭凱恩已經參加了五次馬拉松比賽,家人是跑步路上的「領航員」。「跑步讓我意識到,做好一件事需要信心和毅力,設定目標,勇往直前。我把這些經歷融入我的歌聲,讓歌曲更加直抵人心。」
二0二三年,她舉辦首場音樂會,表演了自己首次作詞作曲的歌曲《啊爸爸和媽媽》,送給天下所有殘障人士的父母。「我在成長中得到許多幫助和鼓勵,所以我很想用歌聲感動更多人。」蕭凱恩說。
蕭凱恩熱心公益,參與各類義演及社區服務,用音樂和積極的人生觀幫助有需要的人。二0二0年,她到河南鄉村支教,通過別樣的交流,構築起理解與共情的橋樑。
「在支教時,我們進行簡單的聲樂練習和英語學習。雖然只有幾天短暫的相處,但離開的時候非常不捨,大家抱在一起哭,希望未來我們還能再次見面。」她回憶說。
和祖國的緣分早已結下。「到內地好像回到了另一個家。」蕭凱恩說,儘管出生在普通家庭,但父母每年都會帶自己和妹妹到內地旅行,自己可以用耳朵「傾聽」祖國壯美河山。
「爬長城時,爸爸告訴我關於長城的歷史,我可以親手觸摸長城的石頭牆。站在長城之上,我可以感受到它的巍峨。」她說。
《我和我的祖國》是蕭凱恩學會的第一首普通話歌曲。在遊覽祖國大好河山後,她在演唱這首歌時又有了新的感受:「現在唱起這首歌,我腦海中會浮現杭州的遊船、上海的小籠包,或是旅途中遇見的暖心事。我能感到自己的歌聲是充滿濃濃愛意的,是憧憬未來的。」
蕭凱恩有很多夢想,讓她最為執著的是建立一所音樂學校,讓更多的孩子接受音樂教育。
「音樂的魅力在於鼓勵人心,打開心鎖,從而連接人心。」她說,音樂不僅是夢想,更是希望和光明。希望為有夢想但缺乏資源的孩子們提供一個實現夢想的舞台。
二0二四年三月,蕭凱恩被內地媒體選為「感動中國二0二三年度人物」。接下來,她的目標是去不同城市,以音樂為媒介,做傳播文化藝術的使者。把感受和經歷加入到歌曲創作中,用音樂展現國家之美。
「雖然我看不見,但祖國會看見我。我願竭盡所能回饋社會,用音樂傳遞更多溫暖人心的力量。」蕭凱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