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話)《柔道龍虎榜》的生命哲學  令狐昭

《柔道龍虎榜》(2004)是杜琪峯向偶像黑澤明的處女作《姿三四郎》(1943)致敬之作,也是他展示生命哲學的巔峰之作,更是觀眾領悟人生與武術真義的經典之作。影片建構出一個人人會柔道的浪漫主義世界,有別於徐克電影或吳宇森電影的江湖法則與世道人心,亦有別於《猛鬼差館》(1987)和《財叔之橫掃千軍》(1991)的中日二元對立論調。簡言之,《柔道龍虎榜》的日本武術和日本文化沒有「國籍」的包袱,一切都歸化、內化、同化到整個大環境甚至人物的靈魂之中。

回首劉家良的《中華丈夫》(1978)、程小東的《生死決》(1983)和陳嘉上的《精武英雄》(1994),三部以中日高手比武為題的電影,同樣把公平的武藝決鬥置於反智的、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之上。《柔道龍虎榜》在前人開明的思想基調上再邁進一步,片中雖沒有來自日本的武術家現身,但所有華人武者都使用日本武術,一切彷彿約定俗成,自古已有;這種把外來文化全面「本土化」的創意與安排,無論在港產片史上還是類型片史上皆屬罕見,十多年後《空手道》(2017)或許受其影響。

《空手道》描述經歷喪父、失戀而一蹶不振的港日混血兒平川真理(鄧麗欣飾),重新穿上那套放下已久的空手道袍;而《柔道龍虎榜》則講述過去少年得志、如今沉淪賭海的司徒寶(古天樂飾)受到眾人的啟發後終於醒覺,決心要在看到最後一線光明之前擊敗所有對手。這位罹患眼疾的柔道高手的超人意志,實為杜琪峯前作如《真心英雄》(1998)的殘缺牛仔和《暗戰》(1999)的絕症俠盜那種不死精神之延續。《柔道龍虎榜》對白雖少,劇本也不算完整,主要依仗激盪人心的配樂和有血有肉的人設取勝。

例如老驥伏櫪的柔道師傅(盧海鵬飾)戰死在柔道席上,其痴呆兒子阿正(蔡一智飾)仍一如以往唱着同一首歌和扮演姿三四郎;靚女小夢(應采兒飾)不靠父蔭、路途崎嶇卻不肯放棄到日本追夢;宿敵李亞岡(梁家輝飾)霸氣登場但對前輩十分敬重;有點語言障礙的黑道中人大蠻(張兆輝飾)無條件助司徒寶一臂之力;Tony(郭富城飾)由始至終身體力行激勵司徒寶東山復出。不論這些角色是提供實質支援、精神支持還是純粹無心插柳,都不斷為司徒寶帶來啟迪和鼓舞,合力把他從生命谷底中拉上來。

人生龍虎榜上,有誰不曾遭受挫折?最令人振奮的畫面並非長戰長勝,而是寬容接受失敗,勇敢地再次站起來。司徒寶與李亞岡的終極對決,最能體現這種普世精神。尤其是李亞岡在激戰中不慎開眼還擊,驚覺佔了對方便宜,馬上鞠躬認輸。無奈現實中的對手,哪有如此講規矩、講道義、講武德?《真心英雄》裏突然握手言和、出賣下屬的兩個幫派老大,便是出爾反爾、見利忘義的人辦,反而《大事件》(2004)裏萍水相逢但「士為知己者死」的男性情誼,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動人一剎。

當時銀河映像團隊如同不少港人般糾結於失望、希望與絕望之中,唯有將《真心英雄》和《鎗火》(1999)的黑幫江湖道義的感性部分轉化為樸素純真的友情。司徒寶、Tony與小夢這一拍即合的年輕三人組,令人想起吳宇森的《縱橫四海》(1991),甚至杜魯福的《祖與占》(Jules et Jim,1962)。片末三人合力組成人梯,好不容易才抓到樹上的紅氣球,竟然把它放飛到半空,這種能收能放的存在主義表達,蘊含嚮往自由、珍視友愛、實現夢想、全力打拚、享受過程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