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秭歸九千餘人包端午粽 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
【中新社湖北秭歸六月三日電】(郭曉瑩 董曉斌 周華山)九千四百七十八人巴分鐘內包一萬六千四百多個粽子,湖北秭歸縣三日創造了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當天,秭歸縣民眾聚集到茅坪鎮鳳凰山屈原祠參加挑戰,他們中最大的七十餘歲,最小的僅五歲。每位挑戰者手中的物料袋內有糯米、紅棗、蓼葉、絲線等材料,每人在八分鐘內包好至少一個粽子即為挑戰成功。當天上午八時二十六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宣佈挑戰開始,九千四百七十八名挑戰者在一百九十位現場監督人員見證下,開始包粽子。
現場,只見挑戰者將蓼葉捲成漏斗狀,然後依次裝上糯米和紅棗,壓緊實、封口、捆紮,三角棱形粽子便成型。八分鐘之後,認證官宣佈挑戰活動結束,挑戰者高舉手中的端午粽,接受現場工作人員監督檢查。認證官宣佈本次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活動作為「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
據了解,本次活動共使用四千斤糯米、四萬片粽葉、一千二百斤橙醬,成功包好一萬六千四百多個繫著五彩絲線的「臍橙粽」。
秭歸是屈原的故鄉,當地端午習俗別具特色。二00九年,中國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粽子是秭歸端午文化符號之一。
據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秭歸民俗文化專家鄭承志介紹說,秭歸百姓每年要過「三個端午」,在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都會全家齊動員,用蓼竹葉、糯米和紅棗,包出三角棱形的粽子。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徵屈原剛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象徵屈原廉潔清正的作風;紅棗,則象徵屈原的赤膽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