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放大鏡)硫酸紙檔案保護修復初探

 俗稱硫酸紙的描圖紙(Tracing Paper or Transparent Paper),屬特種紙之一,又名透寫紙,是一種機製、半透明、薄而硬挺的網紋紙(Wove Paper)。這類紙張初始時盛行於十九世紀上半葉,並一直流行至廿世紀末,主要用作建築圖、工程圖、地圖和藝術創作等(圖一)。當中,較多人認識的建築藍圖(Blue Print),實際上就是把畫好的硫酸紙原圖置於淡黃色的感光紙上,經日光或紫外線曬圖後而變成藍色。在大型影印機出現前,此法解決了大面幅圖紙大量複製的需求,又因藍、白色對比清晰,價格低廉,不易污損和掉色等優點,其需求及使用一直難以被取代,而當中唯一的缺點是,在藍圖製作過程中,會散發出陣陣臭味,容易令人不適。近年,因電腦繪圖日漸普及,硫酸紙的使用已驟減,而眾多流傳下來具歷史及藝術價值的硫酸紙檔案,亦已被不同的機構所收藏,其保護及修復問題,近年漸受社會大眾所關注。

 硫酸紙的製作工藝有三,大體上與一般機製紙並無太大區別,均可選用布碎、棉花或化學木漿作為原料。其製作工藝之一,是使用荷蘭式打漿機(Hollander-type Beater)對紙漿進行充分的打製。由於純纖維是半透明的,但因纖維間的空氣間隙導致紙張呈現不透明性和白色,因此,若對漿料進行充分打製,紙漿纖維便會變小而收窄了纖維間的空隙,減少了空氣積存的可能性而提升了紙張的透明度,同時也可相應地提高紙漿纖維的帚化程度(Fibrillation),從而達至透、薄、強、韌的效果。製作工藝之二,是在造紙過程中加入與紙張纖維相同折射率的填充料,這方法同樣能提升硫酸紙的透明效果,惜因性價比低而最終被淘汰。製作工藝之三,是在造紙過程中,於不裁切和不加任何填料的情況下,把紙張浸泡於硫酸溶液中數秒,過程中,硫酸把部分紙張的纖維素轉化成類澱粉蛋白(Amyloid),這方法能使紙張具有凝膠性和不透水性,透明度和強度亦會因此而有所增加。總括來說,上述三種方法製作的硫酸紙,大都具有耐油、耐水及不透氣的特性。

 因應對透光度需求的不同,硫酸紙還分有浸漬和無浸漬兩種,前者於紙張成形後,加入亞麻仁油(Linseed Oil)和達瑪樹脂(Dammar Resin)等進行加工處理,這雖可進一步增強硫酸紙的透明度,但老化後紙張色澤會變深,常見於較古老的硫酸紙檔案;後者因並無額外加工處理,老化後色澤相對較淺,接近自然。此外,近代硫酸紙又發展出有施膠(Sizing)和無施膠兩類,前者適宜用於噴墨打印和平版印刷(Offset Printing);後者則可用於激光打印。

 硫酸紙檔案的保護,與其他紙質檔案無大差異,而其常見的劣化問題包括:捲曲、開裂、脆化、缺損、變黃和不適當的加固等(圖二),其修復處理,傳統方法多以漿糊整托為主,但這對硫酸紙檔案的外觀、物理和光學特性會造成不可逆的改變,必須謹慎評估。故,考慮到硫酸紙的特殊生產方式、加工工藝及特點,應選擇可溶於非水及非極性溶劑的材料來作為黏合劑,如:羥丙基纖維素,然後才對硫酸紙檔案進行必要的局部加固或整體托底處理;至於補配或襯底材料,當前較多選用厚度和顏色匹配的日本纖維紙。◇ (完)

 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   陳志亮

 micrc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