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的茶餐廳裏,有一味菜是自己必點的,摩囉雞飯。金黃薑黃米伴着脆嫩炸雞扒,加上咖喱椰香,真的特別惹味,傳說這是由葡萄牙水手模仿印度雜役烹飪手法創出的美味,加上一杯少甜凍奶茶,簡直是絕配;還有老婆喜歡的沙丹豬扒飯,有鮮嫩多汁的豬扒,流心太陽蛋和薄切火腿,淋上酸甜汁香氣撲鼻,配上凍檸樂也是人間美味。一直不知道「沙丹」的含意,後期才了解到這是「stand」(標準化包含荷包蛋、火腿)的音譯。
也許對本地人來說,這兩道不過是隨便可見的「碟頭飯」,但原來是在他鄉追尋不到的味道。猛然驚覺,我們日日相處的平凡菜式,竟是別人尋覓不到的珍寶。
這種「輕本土、重舶來」的偏見,在工作中更常見。總有人追捧外來的管理模式,覺得引進的流程才夠先進;總有人羨慕同行的「新奇玩法」,覺得自家的傳統做法太過老舊。卻忘了團隊裏那個最熟悉本地市場的員工,他積累的客戶需求、應對突發狀況的經驗,恰如沙丹豬扒的「標準化」搭配,看似常見,卻是保證業務穩定的基礎;也忘了公司堅持多年的本地服務流程,就像摩囉雞飯的咖喱配方,經過無數次調整,早已貼合本地客戶的習慣,是業務抗風險的關鍵。那些被忽略的本地特色與穩定輸出,從不張揚,卻像茶餐廳裏日日供應的飯食,默默撐起業務的支柱,正是工作中最可靠的「壓艙石」。
他們從不刻意「輸出」,卻牢牢守住核心價值。傳統中小企業堅持本地供應鏈,不為追求「國際化」丟失本土人情味;本地團隊深耕本地用戶,不為跟風「新概念」忘了服務的核心本意。他們從不宣揚自己的優勢,卻處處包裹着讓業務行穩致遠的智慧。
不要太相信舶來品,外來的凍奶茶不一定比樽裝奶茶好喝,當我們花費了更多的金錢,提升了期望值,卻換來一場空,想喝回本地奶茶時,卻因為飽肚而未能圓夢,這又是我們在公司見多眼熟的情景。
很快又到放飯時間,開始構思中午在哪兒用餐,現在滿腦子都是摩囉雞飯。原來工作與飲食的道理相通,最寶貴的從不在遙遠的「舶來模式」裏,而在身邊那些被忽視的「本土優勢」。
或許有天我會放棄摩囉雞飯,但絕不是因為外來美味,而是因為另外一個字: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