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北上消費飲食避坑人造海參  聶風

 北上消費的高性價比雖令人心動,但飲食安全上仍需多加留神——除了提防「科技與狠活」,各類食材造假更值得警惕,尤其是價格低廉卻看似鮮美的「平價海參」,很可能是危害健康的人造仿冒品。

 此前澳門某大型展銷會上,曾出現過僅售十多元的即食海參,口感軟滑誘人,我亦有買來一嘗。後來經朋友提醒才知曉,這類低價海參大概率是人造仿冒品。上網查詢後發現,人造海參的製作過程堪比「做蛋糕」:不法廠商以海藻粉、各類膠類物質為原料,借助模具壓製成型,外形與真海參極為相似。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破綻︰人造海參內部光滑無紋理,兩端封閉,參刺排列過於整齊且缺乏彈性,遇水後還會出現掉色、脫刺的情況——這是因為其表面經過人工染色處理,膠類材質也無法類比真海參的自然彈性。

 更隱蔽的是,部分商家會將人造海參煮熟後切開一截截售賣,再淋上鮑汁等濃重口味的醬汁掩蓋本身的啫喱質感,讓人難以分辨。就這樣,原本低成本的仿冒品,瞬間就能賣到十多元甚至幾十元。但要知道,人造海參本身不適合食用,食用後可能引發腸胃不適;若原料是劣質膠類或工業色素,還會對身體造成更大危害。

 而要辨別人造海參需掌握核心技巧:若是購買乾貨或濕貨海參,可觀察其足部、嘴部、肛門等細節——真海參這些部位結構自然,吸盤排列不規則且有吸附力;而人造海參的細節處較為模糊,吸盤僵硬且無質感。同時,真海參顏色自然不均,人造海參則顏色過於統一,遇水易掉色脫刺。

 但若海參被煮熟、調味,辨別難度則會大幅增加。畢竟鮑參翅肚這類食材並非日常高頻消費,多數人對其質感、味道的辨識度不高,即便吃到人造仿冒品也可能察覺不到。因此,北上消費時選擇海參等滋補食材,關鍵還是要認準有信譽的正規店舖,切勿被「超低價」「即食便捷」等噱頭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