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一定年紀,與發小、同窗的每一次相聚都愈發珍貴。那些始於青少年時期的情誼,無關利益算計,更多是人生路上的心靈支撐──哪怕只是圍坐一桌傾訴煩惱、分享近況,說出來的瞬間,也是成年人難得的情緒療癒。
近期聚會上,我們剛好聊起共同的一位女性朋友,她的經歷讓人心疼。年輕時,她與男友相戀數年步入婚姻,可新婚不久便發現丈夫外遇。性子剛烈的她沒絲毫猶豫,果斷選擇離婚。為徹底與對方切割,她僅從兩人合買的房產中拿了一、兩百萬元便和平分手,趁沒有孩子牽絆瀟灑轉身,原以為能避開更多紛擾,卻沒料到人生的重擔還在後面。
離婚後,她寄情工作,不僅獨自撐起生計,還咬牙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可命運似乎總在刁難:早年喪母的她,父親再婚後,前幾年也離世,繼母身患重病,每月治療費就接近兩萬元。她謹記對父親的承諾,獨自扛起了繼母的醫療費和母女倆的生活費。令人費解的是,繼母的親生女兒要麼工作不順,要麼對母親不管不顧,全靠這位朋友兜底。如今的她,要兼顧工作、償還房貸,還要撫養繼母一家,巨大的壓力壓得她身心俱疲,患上了需要手術的心血管疾病。家裏有個已成家的哥哥,她卻不願開口求助,只能自己硬扛。
看着她被捉襟見肘的工資、淪為負資產的房產和繼母的醫療費拖得喘不過氣,我們都勸她「壯士斷臂」:不如把尚未供完的房子轉售,哪怕蝕一點,也能卸下每月兩萬多元的房貸負擔──這筆錢足夠在澳門租到舒適的住所,大大減輕壓力。可她和很多人一樣,對房子有着執念:覺得已經投入太多,即便成了負資產也不願放手,最終深陷泥潭難以自拔。
其實,除了轉售房產,她還可以嘗試與繼母的女兒好好溝通,明確贍養責任的分攤──贍養母親本是子女共同的義務,不應由她獨自承擔;同時也可諮詢相關社會福利機構,看看是否能為繼母申請醫療補助,緩解部分經濟壓力。有時候,卸下不必要的執念、學會合理分攤責任,並非逃避,而是為了更好地輕裝上陣,給自己留一條喘息的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