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傳統能源產業的「機」與「變」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17日電】(苟繼鵬)「中國石化在新疆累計生產原油超1.7億噸、天然氣超410億立方米。」16日此間發佈的《同心築夢中國石化在新疆社會責任報告(1978-2025)》裡的一組數據,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新疆豐厚的能源「家底」。

 據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黨組宣傳部部長于永生介紹,自1978年進入新疆以來截至今年5月,中國石化在新疆發現並開發17個油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1.67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3387.03億立方米。

 「三山夾兩盆」的新疆,山山有資源,盆盆有煤油氣。1955年,克拉瑪依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就此誕生,拉開新疆石油工業發展序幕。

 如今,走進位於克拉瑪依市的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下稱「新疆油田」)生產指揮中心,20多米長的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各類生產畫面。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共有3萬多個油水井、3000多個注採計量站已實現數據自動採集、作業遠程控制、故障按需巡檢,油氣井物聯網覆蓋率超86%,生產應急事件下降30%以上。

 2002年,新疆油田啟動「數字油田」建設工程,以數字手段賦能油氣開採。2010年,在「數字油田」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向「智能油田」升級。

 今年7月14日,新疆油田自主研發的兩大核心數據產品成功登陸國家級數據交易平台,完成首筆交易。「作為全國首個『數字油田』,新疆油田早在兩年前就率先開展數據資產化探索,實現數據向資產的有效轉化。」新疆油田生產運行部相關負責人陳文廣說。

 近年來,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新疆傳統能源產業實現從單一資源開發到多能互補、綠色轉型的跨越式發展,新疆抓住資源禀賦之「機」,謀求產業轉型之「變」,加快打造現代化能源樞紐。

 在中國國家能源集團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烏東煤礦生產指揮應急中心大屏前,400多米深井下的開採實況清晰可見。工作人員按下設備啟動鍵,原煤不斷運往地面,整個採煤過程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

 「烏東煤礦已成為國家級智能化示範煤礦,我們持續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建成全國首個智能化急傾斜特厚煤層短壁綜放無人開採工作面,為『全流程數字化、全場景智能化』的礦山管理體系建設奠定核心基礎。」該煤礦有關負責人慕賓賓說,如今的新疆煤礦實現採煤不下井、採煤不見煤的「智」變。

 此外,新疆加快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疆煤外運」等能源通道,構建多能互補的現代化能源樞紐,通過特高壓直流工程、智能調度平台和綠色低碳等技術,實現油氣、電力、煤炭的高效外送,保障全國能源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還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能源合作,在油氣、煤炭、輸變電等領域取得合作成果。鼓勵支持一批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

 數據顯示,2024年,新疆油氣產量當量6664萬噸,連續四年全國第一;原煤產量達到5.41億噸,增速連續四年居中國主要產煤省份之首。更為重要的是,新疆依托油氣生產加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現代化工產業,助力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