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跨國暴力陰影下對和平拷問 泰來
事件最值得警惕的是暴力的惡性循環,深圳男童遇害後,日本國內曾出現針對在日華人的報復性威脅;而東京襲擊事件曝光後,中國社交平台上也出現「抵制赴日旅遊」的呼聲。這種以牙還牙的思維,恰恰和應了戰爭年代的野蠻法則──將群體標籤凌駕於個體生命之上,最終只會讓無辜者淪為仇恨的祭品。
面對頻發的跨國暴力,兩國政府的反應呈現出相似的矛盾性:一方面強調保護本國公民權益,卻又試圖避免將事件政治化。中國駐日使館在要求日方嚴懲兇手的同時,反復提醒在日公民「提高警惕而非激化對立」;日本駐中使館的安全提醒雖措辭謹慎,卻也反映出對民間情緒失控的擔憂。這種微妙的平衡,恰恰說明維護和平需要超越簡單的立場之爭。
網絡上看到,有經歷過戰爭創傷的老者曾說:「真正的銘記,是永遠不讓下一代重複我們的苦難。」當前,中國即將舉行的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活動,其核心意義本應是警示戰爭代價,而非煽動仇恨。正如近期我有朋友看過抗日電影後說:「我們無法替受難者說原諒,但更不能讓仇恨吞噬當下的理智。」
無論是深圳街頭的孩童、蘇州地鐵的母親,還是大阪遇劫的遊客、東京被打的路人,他們的共同身分首先是「人」,是在同一身分之上。歷史記憶應當成為守護和平的盾牌,而非傷害無辜的匕首。當個體暴力被貼上「愛國」或「復仇」的標籤時,我們距離真正的正義已越來越遠。
跨越國境的暴力事件,最終拷問的是每個普通人的選擇:是讓歷史傷痕孕育出更堅定的和平信念,還是任由仇恨的病毒侵蝕文明的底線?深刻記着教訓而不是要去燃點仇恨,亦不要用仇恨教育去洗現代人的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