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柴觀火40多個小時、溫度燒至上千攝氏度、挨個開陶瓷作品「盲盒」……恰逢端午佳節,「中國陶都」江蘇宜興在鑼鼓喧天、舞龍表演中迎來一大盛事——古龍窯開窯。
走進宜興丁蜀鎮的村落民居,遠遠望去,有一道長長的黑色瓦檐,沿著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隱約可見黃土壘起,形似蛟龍,這便是前墅龍窯。這座龍窯始燒於明代,600多年來薪火相傳,是江蘇目前仍以傳統柴燒技藝燒製陶瓷品的唯一一座古龍窯。
龍窯成就了陶都宜興的美譽。筆者了解到,前墅龍窯由窯頭、窯身和窯尾構成,頭北尾南,通長43.4米,每窯可入陶坯8000件左右。2006年,前墅龍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來龍窯是燒製日用品的,現在以紫砂為主,是我們這兒的『無價之寶』。」已經燒了50餘年龍窯的宜興本地人吳小羊對筆者說。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也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漫步當地村落間,隨處可見生產陶瓷、紫砂壺的家庭作坊。
「傳統龍窯是我們宜興陶藝製作的一種符號。雖然現在燒窯技術創新,但龍窯燒製保留著傳統工藝和風貌,這種儀式感,有助於讓年輕人了解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範偉群說。
如今,宜興當地大大小小的製陶家庭作坊都用上了電窯爐。「現在大家更注重環保了。我們做過統計,通過電窯爐推廣應用,宜興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4萬噸、二氧化硫約131噸、氮氧化物約114噸。」國網無錫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許涵慎說,不少紫砂企業還接入光伏等清潔能源,開啟綠色製陶之路。
「除了環保效益,對於日常的陶瓷作品製作,電窯燒製便於掌控溫度,穩定且效率更高,尤其適合我們年輕人學。」宜興的「90後」製陶能手範倩雯說。
但每年傳統節慶等特殊節點,宜興還會啟用前墅龍窯燒製並舉行隆重開窯儀式,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參加,近年來每次線上直播更受到數百萬網友關注。
「非遺+直播」的新路子讓宜興的手藝人們嘗到了「甜頭」。丁蜀鎮打造紫砂產業抖音直播基地,如今入駐商家超8000家、直接從業人員達5.5萬人,近兩年實現紫砂製品銷售大幅增長。
「製陶行業正在快速數字化轉型,但龍窯保留了傳統技藝,龍窯薪火相傳代表一種文化傳承,同時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心理上的文化地標,代表了我們的『根』。」範倩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