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保障飲用水安全由誰開始?  聶風

 六月底某天,朋友圈中的公務員朋友突然在議論紛紛,指「今天公司要求各自帶飲用水返工。」「今天公司要自行煲水飲用。」「公司的飲水機不准使用。」原來是政府統一訂購的飲用水被抽檢出問題。

 進而市政署在多家生產桶裝飲用水的公司都查找出有問題的批次,先是市政署在對愛高普飲料廠的常規食品抽檢中,發現其生產的「冰藍」純水(含量18.9公升,生產日期為2025年2月25日)大腸菌群含量超出《瓶裝飲用水之一般衛生品質指引》規定,判定為不合格。緊接著,生命之泉樽裝水廠生產的「PURITY」(含量18.9公升,生產日期為2025年7月2日)以及NK飲用水工廠生產的「NK」(含量18.9公升,生產日期為2025年6月30日)等桶裝水也相繼被檢出微生物指標不合格,其中大腸菌群、銅綠假單胞菌等超標嚴重。此外,由米里安集團有限公司供應的「澳純」含量18.9公升蒸餾水部分批次樣本同樣被評定為不合格。

 桶裝水頻繁出現問題,不禁讓人懷疑這是否已成為一種慣性。從生產環節來看,部分廠家可能存在消毒處理不當的情況,未能有效殺滅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另外,從某一天廠家在報章刊出的聲明中,更可以窺看到事情的荒謬性,廠家竟然反指有部份用家惡意污染回收的水桶,致使他們在重用這些水桶裝水再推出市面時被驗出有問題。然而大家心中的疑問是:怎麼你們對回收的水樽和水桶都沒有進行徹底的消毒嗎?

 此番的「反控」正暴露了操作過程和環境衛生欠佳,例如生產車間衛生不達標,水桶清潔、消毒程式不規範,產品儲存及運輸過程中受到二次污染等。而在監管層面,雖然市政署等部門一直在開展巡查和抽檢工作,但或許在抽檢頻率、覆蓋範圍以及對違規企業的懲處力度上還有提升空間,使得一些不良企業有了可乘之機。

 飲用水安全直接關係到澳門市民的身體健康。大腸菌群、銅綠假單胞菌等微生物超標,可能導致市民出現腹瀉、嘔吐、發熱等腸道疾病,長期飲用還可能對免疫系統、肝臟等造成損害,尤其是老人、兒童、孕婦等免疫力較弱的人群,面臨的健康風險更大。重點是除了公務員會用到這些水,在各個政府公眾場所,包括像衛生中心、圖書館、醫院、各項辦證中心等,廣大市民都有機會飲用到有問題的食水。

 即時的回收當然重要,但還需要有具阻嚇性的罰則,日後的監管機制和評選標準等,同樣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