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導演基斯杜化.路蘭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於7月21日開始在全球發行。
電影是根據兩位美國作家凱.栢德(Kai Bird)同馬丁.薛文(Martin Sherwin)2005年出版,全名為《美國普羅米修斯-羅拔·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The American Prometheus -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的名人傳記製作而成。
這齣《奧本海默》電影講述了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拔‧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研發原子彈的過程(前兩小時),同時也描述他在戰後身陷政治鬥爭的困境(後一部分)。諾蘭將奧本海默充滿紛紛擾擾的一生濃縮成三小時,確實令人難忘。
這不單是一部成功的電影,適逢其會,電影在現今俄烏戰爭的陰影,以及某些地區的緊張局勢下,在全球發行,引發很多的迴響!
電影喚醒了世人對戰爭,特別是核戰的準備!
但電影內容的龐大歷史事件與衆多人物,對一般觀眾來說卻不一定熟悉,或許只能在細閱原著,才能更加深入了解片中諸多的細節。
這是選擇著電影或是原著的分別!
原著傳記全書一共719頁,是作者栢德與薛文兩人經歷25年寫作完成(前期薛文獨自調查寫作多年,後期邀請栢德共同合作完成)。
傳記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敍述了上世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羅拔.奧本海默傑出、複雜、有抱負、敏銳、但極有缺點的個性及傳奇(1904-1967)一生。
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全面探索奧本海默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學業研究、教學生涯、家庭生活、核彈研發,戰後受審,以至他本人因自己的參與的科技對人類的潛在威脅,感到忐忑不安的晩年!
一如書名,奥本海默經歷了上半生事業成功的「輝煌」(Triumph)階段,下半生卻瞬間跌降至人生屈辱低谷的「悲劇」(Tragedy)!
如何解釋他所經歷大喜大悲,是個別因素一蹴而就嗎?
他的一生是值得大家回味,他是一個由個人信念,尖端科學知識、對東方文化及向側向同情同共產主義因素影響下的混合體。
他的結局與在不同年代的經歷、周遭的環境、結識的朋友,美國上世紀的大肅條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方冷戰,有著深深的關聯!
在漫長的社會環境轉變、政治信念衝擊下,他成為一個犧牲品!
羅拔.奧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出生在紐約市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朱利葉斯.奧本海默(Julius Oppenheimer)於1888年從德國移民到美國,投靠從事衣料進口的兩位堂兄。
父親初到美國時身無分文,沒有學歷,亦不會說英語。但他自學英文及對藝術有興趣,經常會到畫室及藝術館參觀。從而結識了一位來自巴爾的摩薄有名氣、有自己畫室的女畫家艾拉.傅里德曼(Ella Friedman)。兩人結婚成建立了一個不遵循宗教儀式的進步派茲猶太人家庭。
婚後奧本海默父親從事紡織品進口生意至富。奧本海默本人自小就生活在一個富有、極受保護及進步的環境。他內向但相對博學多才,除了喜好英國和法國文學,童年時對礦石產生濃厚興趣是一個好的例子。
事緣他祖父在他5歲時,送了一套礦石樣版模型給他,引發他對礦石的研究,日後更加入紐約地質學會並投稿。在11歲那年,該學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信邀請他這個會員在例會發表演講。當他父親帶他如期出席會議,兩人登上演講時向與會者介紹誰是演講人時,嘉賓才知被邀請的演講嘉賓,是一名11歲兒童。
此趣事展露了小小的奧本海默,已有一定的科學潛質!
在書中,兩位作者從奧本海默的早期教育切入,追溯了他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及德國的學術經歷過程及趣聞。
奧本海默學生時代的求學經驗、以及對左派思想感到興趣等描述,增進了讀者對奧本海默的早年和私生活理解程度。
奧本海默童年在紐約道德文化學校(Ethical Culture School, NewYork)就讀。該猶太進步團體建立的私校課程,除了語言、文學、藝術及科學的教育外,還強調個人對社會負責的開放進步態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