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鱘首次實現單性繁殖  郭曉瑩 王紅玉 唐東軍

 記者7月24日從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獲悉,該所長江鱘人工誘導雌核發育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有近600尾雌核苗種完成轉食人工配合飼料,最大苗種已長至15厘米以上。該項技術的成功突破,在業內尚屬首次。

 長江鱘是中國特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之一。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鱘已經野外滅絕。

 為保護長江鱘,做好應對極端情況的技術儲備,在今年春季長江鱘繁育期,中華鱘研究所開展了人工誘導雌核發育、凍精繁育苗種等多項人工繁育關鍵性技術攻關,均取得階段性成果。

 雌核發育,俗稱「假受精」,在這種發育方式中,經過遺傳物質滅活的精子雖可以正常介入卵子的激活,但其細胞核的染色體很快消失,並不參與受精卵的發育,胚胎的發育僅受母體卵子的遺傳控制。人工誘導的雌核發育通常使用經過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的精子,使其生理活性保留但遺傳物質失去活力後再「受精」。

 「通俗地說,就是單性繁殖,『只有媽媽也能生寶寶』。」中華鱘研究所物種保護研究室副主任杜合軍說。

 該項研究嘗試利用滅活的長江鱘精子或其它鱘魚精子誘導卵子發育、熱休克染色體加倍技術或冷休克染色體加倍技術等多類技術,在人工誘導長江鱘雌核發育中應用,均取得不同程度成功。

 此外,中華鱘研究所還分別利用2015年和2018年凍存的長江鱘精子、凍存一周及24小時的長江鱘精子進行授精實驗。結果初步表明,利用凍存長達7年的長江鱘精子依然能夠成功授精並生產出正常發育的長江鱘苗種。該項技術的成功實現,可有效避免長江鱘近親繁殖、雌雄發育不同步情況,對種質資源長期保存有重要意義。◇(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