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晚年的霍洛維茲 樂飛

 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3-1989)一九零三年生於基輔,自小展露音樂天賦,最初由鋼琴家母親授琴。霍洛維茲十一歲時,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聽過他的演奏後對其母親說:「這小孩將來會是個鋼琴家。但一定要給他完整的教育,除了音樂,還有繪畫、文學、甚至哲學,只有這樣,他才會成為一個有深度的音樂家 。」

 霍洛維茲十七歲在基輔音樂學院畢業,並於同年在哈爾科夫舉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後,原本富裕的家庭陷入經濟困境,霍洛維茲不得不登臺演奏以維持生活開支,隨著名氣漸增,這位超技鋼琴家開始在俄羅斯各地演出,期間結識了小提琴家米爾斯坦及大提琴家皮亞迪戈斯基,之後三人結伴於一九二五年一同離開祖國。霍洛維茲從此浪跡天涯,首先在西歐各地演出,之後是美國(於一九三九年定居美國),就是不願意返回祖國。一九二七年的首屆國際蕭邦大賽在波蘭舉行,他被選為俄羅斯代表參賽,但他決意留在西方,所以沒有參加。

 霍洛維茲在離開祖國前已是一位明星鋼琴家,以電光火石的技巧及超凡氣質令人著迷,他彈奏強而有力,觸鍵變化多端,擅於營造音樂中的豐富層次及磅礡氣勢,很容易煥發聽者的想像力。霍洛維茲晚年琴技雖然不及年輕時輝煌,卻被認為進入另一藝術境界,在技藝上,他的造句與觸鍵越發質樸無華,體現爐火純青的琴技;在選曲上,則反映出其反璞歸真的心態,他突然鍾情於莫札特的作品(他之前很少彈莫札特),晚年的兩場音樂會(莫斯科和漢堡)都選了莫札特的各一首奏鳴曲作為重點曲目,又灌錄了一張莫札特作品專輯,他和Giulini合作的Concerto No.23,是他首度演奏莫札特協奏曲(以其豐富範疇而言實屬奇怪),也是其演藝生涯中唯一的莫札特協奏曲錄音。

 霍洛維茲晚年演奏的莫札特作品,包括了奏鳴曲K281、K330、K331、K333,迴旋曲K485、K511,慢板K540及協奏曲K488。相對於「正統」的演繹風格,他的莫札特也許並不「工整」,甚至有點天馬行空,不論造句、音色、強弱、節奏,處處與別不同,卻顯得表情豐富,充滿神來之筆,自有其說服力。儘管有樂評人不認同他的演繹,但充滿鮮活感的彈奏卻引來大多樂迷的讚賞,事實上,他的詮釋突顯出莫札特純真、明朗、俏皮的一面,反映出鋼琴家晚年怡然自得的樂觀心態,而這位「老頑童」的不羈琴音,亦讓聽者感到滿足愉快。

 除了莫札特作品,晚年的霍洛維茲尤其喜愛舒曼的《夢幻曲》(Kinderszenen Op.15 No.7, Träumerei),這首短小曲子分析起來簡單不過了,緩慢的節奏,簡單的旋律,簡單的和絃,落在他指下卻蘊含無限意境,發揮出澎湃的情感能量。我認為霍老彈此作最感人的一次,是他在闊別故鄉六十一年後,重返祖國在莫斯科舉行獨奏會那次。大師精準把握此曲的樂句與和絃結構,讓和聲與旋律無縫銜接,細膩溫潤的觸鍵刻劃出浪漫的音樂場景,幻化出雋永詩意,微妙的彈性速度與強弱變化,帶來連篇浮想。遊子去國懷鄉的抑鬱、遙遠的美好回憶……,人生一切甜蜜與酸苦,都化成縷縷琴音,盡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