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攀山拯救隊 披荊斬棘 開拓生路

 【新華社香港六月三日電】(新華社記者陸敏)五個座位對面而設,中間是一張小方桌。陳設簡單的車廂裡,幾幅香港山勢地圖引人注目,上面密佈各種專業標註,讓這個小小的空間看上去像個臨時作戰指揮部。

 拉開後備箱,各種「武器」琳瑯滿目:粗細不一的救援繩索,大小不等的樹鋸、剪鉗,GPS定位器,具備測距功能的望遠鏡,「四防」(防水、防塵、防震及防爆)手機和電腦……

 一旦接到救援號令,車子便會載著全副武裝的「戰士」們呼嘯而出。黃紅相間的車身上,「攀山拯救」幾個大字份外醒目。

 「最普通的一次救援需耗時三四個小時。最忙的時候,一支救援隊一天之內要出動三次。」香港特區政府消防處技術救援組高級消防隊長羅文傑說。

 在山野裡攀行,在風雨中跋涉,為幫助被困者脫險,香港攀山拯救專隊的勇士們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登山遠足在香港慣稱為「行山」,香港人素愛行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為了逃離逼仄的都市,更多的人走進山野,掀起了「行山熱」,行山意外也隨之大幅上升。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消防處統計,二0二0年該處針對行山意外發起的救援行動共六百零二次,是前一年的二點八倍;今年前四個月已達四百二十六次,相當於去年全年的七成,情況堪憂。

 「求援數量大增,救援難度大增。」說起疫情下登山救援的新特點,羅文傑表示。

 在「行山熱」風潮下加入行山隊伍的不少新手,對登山運動的知識儲備不足,對行山風險及應對更是所知甚少。有的僅在網上看到別人拍的一個片段就追隨而至;有的熱衷拍照「打卡」,在險要處擺出高難度姿勢,導致各種風險因素大增。這樣的行山意外,往往發生在非常規路徑上,使得救援難度也大幅上升。

 香港特區政府消防處攀山拯救專隊成立於二0一六年十月。作為一支專業救援隊伍,一般在遇到較複雜的救援任務時出動。

 目前全港包括西貢、梨木樹、馬鞍山、大澳等七個消防分局設有攀山拯救專隊,附近都是行山熱點地區。連同香港消防及救護學院的攀山拯救支援隊,整個專隊超過二百人。其中,位於大澳消防分局的第七支專隊,正是針對大嶼山地區行山意外增多而在今年新增設的。

 炎炎烈日之下,隊員們戴著頭盔身背行囊,長袖長褲全身披掛,行進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身上的金屬扣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

 「穿這麼多,熱吧?」記者問隊員陳俊傑。

 「習慣了。這衣服也是裝備,防蚊蟲、防割傷,這裡還有排汗透氣功能。」他提起衣服胸前的綠色部份,上面有許多小氣孔。

 所有入選攀山拯救專隊的消防員,擔負著日常消防和登山救援的雙重職責。由於登山救援對體能及專業技能要求頗高,他們的體能考核更嚴苛,訓練任務更繁重。

 「所有隊員要進行為期三周的專業培訓,內容包括搜救策略制定、山野導航、繩索架設、極端天氣下救援訓練等。」羅文傑說,在每月的例行訓練中,每個隊員要熟悉全港的山野路徑、山勢地形和高危地點。

 陳俊傑來自梨木樹消防局,參與過多次登山救援行動,專業經驗豐富。去年四月,大東山上有一支行山隊求救,稱一位女隊員失蹤。

 下午四點,陳俊傑和隊友們由青龍石澗上山,兵分兩路沿著石澗搜索,陳俊傑根據經驗前往人跡罕至的崖底方向搜救,果然找到了已陷入昏迷的失蹤者。礙於地勢,救援直升機無法靠近,救援隊員們用樹鋸、剪鉗生生「劈」出一條路,抬著擔架艱難前行,終於在凌晨四點將傷者救出。

 參加救援行動,經常會披星戴月甚至夜不歸宿,家人擔心嗎?

 陳俊傑平時就愛行山,以前出門,媽媽總要問長問短,叮囑他注意安全。現在,經過了專業訓練的他出門救援,媽媽反而不擔心了。「她相信我的專業能力,能救援別人,一定能照顧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