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認識「濕」與「脾」

 澳門本地人常說:「最近濕氣好重,人很累」,「大便不太好,應該很濕熱。」等關於「濕」的內容,那到底甚麼是「濕」?「濕」從何而來?對身體有何影響?

 「濕」有「外濕」與「內濕」之分,外濕是導致疾病的外在因素,而脾臟虛弱則會產生內濕,是引起疾病的內在因素,所以濕與脾的關係十分密切,接下來我會為大家詳細解說一下。

 自然界中有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無害,但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一定限度,或不按時出現,加上人體正氣不足,那便使人體不能適應,導致疾病發生,這種情況的六氣,稱為六淫之邪。濕邪就是其中一種!

 長夏(多指農曆六月)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人體在此時節容易患有濕病。另外,居住於潮濕地方,長期從事接觸水的工作,淋雨等均可成為濕邪的致病途徑。所以居住在華南沿海地區的我們,更容易受濕邪的侵犯。當人體受到濕邪侵犯,會出現脘痞腹脹、泄瀉、大便不爽、小便短澀、水腫、周身困重、四肢倦怠、頭重、婦女帶下量多、易出濕疹等症狀。很多澳門本地人在夏天時節都會說有以上某些症狀,這就是受濕邪所犯。

 而要了解內濕的生成,即必須清楚脾的功能。脾,五臟之一,具有消化飲食,化生、吸收和轉輸水穀精微的生理功能。水穀精微,指的是人體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當脾運化水液功能強健,全身各組織器官便能得到水液的充分滋養,同時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的停留,反之,若脾臟功能失常,水不能布散而停滯體內,就可能產生濕,這就是脾虛生濕的發生機理。

 生活中主要影響脾臟功能導致「濕」產生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人的情志(情緒)活動:思慮易傷脾,導致脾臟運化失常,可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症。正如詞語「茶飯不思」,意即當人若思慮太多,便會影響食欲。

 2.勞逸不均:由於脾臟主管四肢,若過度安逸,四肢少動也會使脾臟運化不健,導致氣血化生減少、痰濕內生,長期會使身體日漸虛弱,出現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體軟弱,甚至形體虛胖。

 3.飲食偏嗜:過度進食甘甜、味重、肥膩的食物,易導致脾臟功能受損,痰濕、痰熱從中而生;若偏愛辛辣燥熱食物,令胃腸積熱,會導致出現口渴、口臭、腹滿脹痛、便秘或釀成痔瘡等症。而過食生冷寒涼食物,可損傷脾胃陽氣,從而內生寒濕,易發生腹痛泄瀉等症;嗜愛飲酒也可損傷脾胃,內生濕熱,臨床常見脘腹脹滿、胃納減退、口苦口膩、舌苔厚膩等症。

 上述是「濕」的兩大方面——「外濕」與「內濕」。我們要阻止「濕」,一方面需要防止外在濕邪侵襲身體,另一方面補養脾胃也非常關鍵。當脾胃功能健壯,濕不易內生,即使外在濕邪侵犯,強壯的脾臟也能把其運化除去。◇

 科大醫院

 中醫內科醫生

 陳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