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陳皮之鄉告別小作坊式生產 「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中新社廣東江門十二月五日電】(作者 孫秋霞)被譽為廣東「三寶」之首的新會陳皮,素來「皮比肉貴」,早在宋代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日前,記者探訪廣東江門新會陳皮村,看見工人採用熟練的刀法三瓣開皮,標準化倉儲中心儲藏著近千噸陳皮,商舖貨架上的陳皮產品琳琅滿目,前來陳皮文化體驗館參觀的遊客摩肩接踵。

 這在八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當時,新會陳皮處於分散經營的狀態,種植面積僅有兩萬多畝,陳皮行業產值不足三億元(人民幣,下同),且大部份果農採用古老的方法製作陳皮,即將茶枝柑的果皮曬乾後放在麻袋、紙箱以及塑料袋中儲藏。

 二0一三年,有多年國際貿易經驗的吳國榮斥五億元投資家鄉的陳皮產業,創立了江門市新會陳皮村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陳皮村公司」),並擔任董事長,不過,新會果農習慣稱他為「陳皮村村長」。

 吳國榮深知,一個產業要有未來,必須做好標準化,且要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然而,「標準化」對於果農來說不僅陌生,而且部份做法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一時難以接受。

 「按照國際標準化的理念,每一批果子都應洗乾淨且驗收合格才能去製作陳皮,如果忽略了這一點,達不到食品安全要求,我們這個產業就發展不起來。可是村裡的人認為,洗乾淨之後陳皮就沒那麼好了。」吳國榮說。

 不僅僅是食品安全,吳國榮對於將果皮置於曬場內自然晾曬乾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以前大家將果皮放在地上曬,過於依賴天氣的好壞,「要是下雨了,陳皮就曬不干了,而且一旦產業化之後,晾曬的地方也有限。」

 在儲藏陳皮的器具上,吳國榮認為過去使用的麻袋、棉布袋、紙箱以及塑料袋會影響陳皮的味道。他說:「陳皮是吸味的,麻袋的味道進到陳皮裡,很多外地人不能接受。最好的方式是放在鐵箱裡,留一點小孔透氣。」

 從生產到儲藏,標準化的生產方式與傳統的陳皮製作方法截然不同。為了讓果農接受標準化的做法,吳國榮選擇用科學數據來證明。比如,他將低溫熱風風乾後的陳皮和使用傳統晾曬方式製作的陳皮進行比較,看看裡面的微量元素有沒有受到損害。

 「現在果農反而跟著我們學,都買了一台小的清洗機,把果子洗乾淨之後再開皮。」吳國榮說。

 除了標準化之外,在吳國榮看來,陳皮產業還需要文化旅遊來推動。他介紹說,陳皮文化深深扎在僑鄉大地,但是外地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通過打造陳皮村文化體驗館,每年吸引上百萬人前來參觀,進一步帶動陳皮產品的銷售。

 如今,新會陳皮村已告別昔日的小作坊式生產,在源頭種植、加工倉儲、旅遊交易三大領域開拓出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並構建了三產融合平台。據吳國榮介紹,截至二0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新會茶枝柑種植面積已超過十萬畝,陳皮初級產品產量超一千二百五十噸,深加工產品近百種,行業產值達八十五億元,帶動全區農民直接收益超12億元。

 「這幾年我們花了很多精力推動陳皮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創新,這件事是絕對辦不到的,我也是一邊做一邊學,希望將一個擺地攤賣的農產品升級為中國品牌甚至世界品牌。」吳國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