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 從南海子送往東洞庭湖野放

 【新華社北京十二月五日電】(記者倪元錦)四日下午,十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上車前往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將於下周洞庭湖國際觀鳥節期間被野生放歸。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表示,將散養在北京南海子濕地的麋鹿野生放歸,旨在加強東洞庭湖自然野化的麋鹿種群的遺傳基因交流,豐富其遺傳多樣性。

 白加德說,這十頭健康成年麋鹿為雄性六頭、雌性四頭,頸部佩戴GPS衛星定位跟蹤監測設備。該設備攜帶GSM卡,可每小時發送一次短信。科研人員根據短信及相關監測設備,可獲知野生放歸的這批麋鹿的精確位置及生活足跡。

 四日早晨,這十頭散養的麋鹿被從濕地送至一個小型圈養區;午後,沿著科研人員用乾苜蓿草和胡蘿蔔鋪就的「飼料之路」,十頭麋鹿幾經輾轉被「引誘」登上了一輛總載重量三十一噸的解放牌卡車。卡車上配有四百公斤乾苜蓿草、百餘公斤胡蘿蔔,作為飼料。

 據介紹,這輛運送麋鹿的卡車,將於四日深夜離開北京,車行大約三十個小時、途徑大約一千四百二十公里,預計在六日白天抵達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加德說,下周的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期間,將開展麋鹿野生放歸活動,放歸至「注滋河口」等麋鹿集中棲息區域,同時開展不同麋鹿種群遺傳基因交流、繁殖、棲息地利用、遷移行為等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研究。

 自一九八九年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共向全國範圍輸送了五十四批共計五百四十六頭麋鹿,分佈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十八個省區市的四十一個保護地。

 麋鹿,俗稱「四不像」,為濕地物種,起源於距今二百至三百萬年前,是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其珍稀程度可與大熊貓媲美,因地理和氣候適宜,曾廣泛分佈在中國東部江河湖泊等濕地環境。

 麋鹿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因環境變遷、人類活動而不斷萎縮,加之疾病等因素,種群數量不斷減少。早在數百至上千年前,麋鹿就從眾多的東部濕地消失。至明清時代,僅有位於今日北京市大興區的「南海子皇家獵苑種群」可正常繁衍。

 南海子濕地,是麋鹿的物種發現地、本土野外滅絕地、重引入地,與麋鹿有著不解之緣。

一八六五年,中國特有濕地物種麋鹿在南海子皇家獵苑被法國傳教士「科學發現」;一九00年,麋鹿在中國本土野外滅絕;一九八五年,漂泊海外的麋鹿回歸中國、重返北京南海子故里,至今三十五周年。

 麋鹿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等級為「野外滅絕」。

 一九九三年,中國第一次重建野生麋鹿種群,第一批三十頭麋鹿,由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運抵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放歸前適應性訓練。

 一九九八年,湖北石首保護區內的麋鹿遭遇了特大洪水的天災。三十四頭麋鹿離開保護區,越過被沖垮的圍欄擴散到附近的楊坡坦、三合垸,另有部份離開保護區的麋鹿更是橫渡長江,游到了湖南省洞庭湖湖區安家落戶。

 白加德介紹,自一九九八年洞庭湖有麋鹿記錄以來,在二十二年時間裡,麋鹿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建種群。目前,來自保護區管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洞庭湖麋鹿數量約為二百一十頭。

 從一九九八年開始,陸續有多批次麋鹿被科學放歸野外,建立了多個野生麋鹿種群。

 截至二零二零年九月,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的總數量達到八千餘頭,在全國二十四個省區市已建立八十一個麋鹿遷地保護種群(野外放歸地或飼養點)。

 白加德說,野生動物還是應該到野生環境之中生活,才能得到全方位的鍛鍊和提高,包括種群的自我凈化,包括基因多樣性的豐富,這是未來麋鹿保護的路線圖。

 白加德建議,未來麋鹿保護的道路,有一套保種機制,有一套野外種群野放、野化保護的機制,使得其自由生活、自我繁殖、自我淘汰。兩套機制並行,既使得種群的數量在自然界不會增加太多,同時又保證了種群不滅、多樣性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