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古村落變身移民生態博物館 古梯田及民居成「展品」

 【新華社西安十一月二十九日電】(記者楊一苗)初冬的寒意並沒有讓田鳳村冷清蕭條,村民們正忙著整理打包臘肉、豆腐乳,這些都是村裡農家樂的熱銷商品。

 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田鳳村,地處清代鳳堰古梯田景區核心位置。如今,這裡以自然風光當「展廳」,梯田民居為「展品」,古村落被打造成開放式移民生態博物館,當地群眾在青山秀水之間實現了脫貧致富。

 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鳳堰古梯田,為清代湖南長沙府善化縣吳氏家族移居當地後所建,共有鳳江、東河、堰坪三塊古梯田約一點二萬畝,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

 據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介紹,在二00九年開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這一區域發現了大面積古代梯田,經考證,其修建始於清代。在清乾隆初年以前,這一帶山大溝深、人跡罕至,僅有少量原住人口;至乾隆二十一年後,在當時移民大潮的影響下,從湖南、湖北移居當地的移民才引入修建水作梯田的耕種方法,逐漸形成萬畝古梯田。

 通過對古梯田進行普查考古,發現梯田內分佈有自清乾隆年間以來修建的古建築民居群落十餘處,古寨堡二十餘處,以及古廟宇、古堰渠、古塘壩等多處文化遺存。二0一九年,鳳堰梯田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那些在博物館裡靜態展示的文物不同,自清代以來,鳳堰古梯田一直為當地居民所使用。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館長張龍斌說,鳳堰古梯田融合了農耕技術、清代古建築、自然山水風光等多種元素,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農業水利文化遺產之一。

 因地處秦巴山區腹地交通不便,在二0一一年以前,當地經濟發展模式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二0一二年,古梯田核心區漢陰縣漩渦鎮人均年收入約為六千元。

 文物古跡和青山秀水能不能幫助當地百姓增產增收?從二0一二年開始,陜西省在鳳堰梯田進行試點,嘗試將文物保護、提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和展示地方民俗與特色文化相結合,建設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

 如今,梯田層疊而上,古民居、古院落分佈其間,春採桑、秋收稻,村民們組建起合作社,嚴格按照古法耕作,稻田養鴨養魚,稻米通過互聯網銷售,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人均年增收二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