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產業興百姓富    羅羽

 菜氣蒸騰,觥籌交錯,在一家名叫侯家莊農家樂的3層木樓內,前來品嘗美食的遊客爆滿。老闆侯艷江樓上樓下游走在食客中間,徵詢著對菜品和服務的意見。

 「今年5月以來,旅遊業逐步恢復,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他說,12年前他白手起家闖進餐飲業,如今其農家樂年營收500多萬元,發展愈發紅火。

 侯艷江家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村。這個村居住著將近2000戶村民,絕大多數是苗族。這片山環水繞的美麗村寨,因一千多棟宏偉壯觀的吊腳樓和傳承上千年的苗族風俗,形成了獨特的苗族文化,被稱為「西江千戶苗寨」,但在過去,村民們守著這道獨特的風景卻世代過著貧困日子。

 創業之前,侯艷江常年在外打工。「幹過建築工,當過地攤販,做過推銷員,什麼苦都吃過,但都沒攢下錢。」回憶起曾經的經歷,39歲的他感慨道。

 西江村村主任李松介紹,20世紀末,西江有九成村民外出打工,由於知識水平低,大多以幹力氣活為主。西江人多地少、交通閉塞,200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431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從2008年開始,當地打造旅遊景區帶動經濟發展,改造升級西江的基礎設施,並於次年成立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打造苗族文化品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西江名氣漸漲,並在發展中逐步實現多贏——產業興、百姓富、民族文化得以傳承。

 返鄉的侯艷江在政府的幫助下獲得3萬元無息貸款,他把自家老屋改造成農家樂,走上了創業道路。「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出租房屋或創業經營,迅速積累了財富。」侯艷江說。西江有九成以上村民,搭上了旅遊業這趟快車,直接或間接參與餐飲、民宿等產業。

 為了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同時激勵村民保護老屋,發展之初,西江村委、景區公司與縣政府等多方協商,設立了民族文化保護發展的利益共享機制,每年將門票總收入的約18%發放給村民。

 村民侯偉一家5口住在村北山上的一棟老屋中,由於位置偏僻,無法發展餐飲和民宿,他只能在當地小學當保安,每月工資2000元,日子過得緊巴巴。「我家每年從景區分到3萬元,這是很大一筆錢。」他說。對地處位置較偏、旅遊參與較弱的家庭,這筆錢成了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當地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西江村民的「分紅」由2012年的800多萬元,上升至2019年的3200餘萬元,已累計獲得超過1億元。

 西江還竭力為村民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2016年以來,西江村委及當地管理部門利用村中空地,統一安置了270多個攤位,包括小吃攤位、工藝品攤位、照相點等,供全體村民每年一次參與抽籤獲取攤位經營權。

 今年8月,侯偉的妻子吳連梅在西江舉行的攤位「抽籤」中獲得了一個工藝品攤位的一年經營權,她在景區賣一些民族飾品。

 「雖然一年後又要重新抽籤且中籤概率小,但只要人不懶,在西江總能找到工作,不用擔心沒有收入。」她說,西江的旅遊發展已回正軌,大家的生活也將變得更好。◇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