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中學時期語文課本裏的《背影》並不是考試重點文章,也不用背誦問答,可以說朱自清先生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是當時語文課上「全文背誦」與「論述主旨」之外的喘息天地。還記得老師說,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筆者記敘了父親在車站買橘子的小事,父子之間的溫情雖未由人物角色宣之於口,但已躍然紙上。
當時的我也是這樣理解的,在朱自清筆下,他和父親的對話並不多,但是一個會笨拙地為兒子買橘子,一個會在多年後因收到父親的來信,難過得掉下淚來,所以我便在想像中建立起一對木訥又內斂的父子形象,覺得《背影》一文充滿着「男人的浪漫」。
直到今天,我在手機上看到一篇解讀《背影》的文章,才知道從前的理解原來充滿了誤讀。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好,除了是他的父親從小就對他十分嚴厲,還有原來的富貴之家因為父親金屋藏嬌,先是父親丟了官職,又要典賣家當填補虧空,據說與朱自清關係甚好的祖母也因此病亡。這就是《背影》開頭幾筆帶過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後來,朱自清在北大畢業後轉至杭州第一師範學校任教職,常常把薪水寄給謀職不果的父親,不曾想他的父親竟覺得理所應當,甚至直接向學校要求把薪水直接寄給他,加之朱自清的父親待兒媳並不好,父子關係就更加不和。朱自清後來也曾經試着和父親講和,誰知父親竟不讓他進家門,哪怕之後朱自清在家人勸說下進門了,父親對他依然是不理不睬。次年朱自清再回家探親,兩人多年積怨終於爆發,以致父子決裂。而凡此種種,都被朱自清濃縮在《背影》開頭那句輕飄飄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
中學時讀《背影》,只讀到父子內斂的愛,以為是遊子對慈父的想念。卻不曾想,其實《背影》更像是朱自清面對父親寄來的那封寫有「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書信,試着和父親還有他自己所做的一場和解。他與父親的種種恩怨,被留在文章之外,刪刪減減之下,父親的背影成為他對父愛的敘述對象。從前我會覺得,多年後朱自清對父親背影的描述如此細緻,一定是他對父親愛得深沉。當下的我卻會想,那極有可能是朱自清少有的溫情回憶,又或因兩人多年不見,相處的回憶已然不多,以至於一個簡單的背影,也會讓他久久不能忘懷,實在令人唏噓。
據朱自清三弟回憶,父親讀完出版的《背影》書稿後,「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從朱自清的筆觸還有父親的反應看來,父子二人終究是和解了。但無論父子二人是冰釋前嫌,還是感動過後依然少有往來。這篇《背影》都曖昧地留下了一副「父慈子孝」的感動模樣,繼續被世人誤讀着,讓「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成為傳世的慈父形象,也成為中文世界裏少有的思憶父愛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