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為女司機「洗冤」 內地男司機萬人發案率為女司機8.8倍

 【中新社北京8月9日電】「防火防盜防女司機」「女司機所到之處,方圓十里寸草不生」「油門當剎車,女司機;並線看心情,女司機;變道開雨刷,女司機」……中國近日發佈的一則報告讓女司機「沉冤昭雪」,顛覆了很多人的偏見。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8月6日發佈的《交通肇事罪特點和趨勢(2016.1-2019.12)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交通肇事罪案件中,被告人為男性的佔比為94.60%,女性佔比為5.40%。女性駕駛人2016年至2019年平均萬人發案率為0.25,男性駕駛人平均萬人發案率為2.20,是女性駕駛人的8.8倍。此數據一經公佈便引發網友熱議。

 有網友質疑其科學性,認為男女司機人數比例懸殊。事實上,據公安部發佈的數據,中國女司機的數量並不少:2019年男性駕駛人為2.98億人,女性駕駛人為1.37億人;2018年男性駕駛人為2.86億人,女性駕駛人為1.23億人;2017年男性駕駛人2.74億名,女性駕駛人1.11億名;2016年男性駕駛人2.60億人,女性駕駛人9738萬人。本次《報告》正是以此數據估算的萬人發案率。

 微信用戶「z」呼籲:「有數據支撐,不要再污名化『女司機』了!」也有網友提問,如果是男性我們會直接稱為「司機」,若遇女性則特意稱其「女司機」,這算不算性別歧視?

 微信公號「語情局」稱,「女司機」一詞,原本用來區別司機性別,詞義本身並無問題。但如今淪為馬路殺手的代名詞,被「標籤化」,強化了人們對「女司機不適合開車」的認知。「女司機」一詞替性別歧視「背了鍋」。

 有網友注意到,交通事故裡的女司機,會被媒體額外關照,進而促使公眾以極端個案判斷整個女司機群體。如2018年發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在真相未明之前,一些媒體對於「事故原因是私家車女司機逆行所致」這一新聞源不經核查就大肆報道,導致該女司機遭受網絡暴力討伐。

 很多媒體在事故報道中刻意強化司機性別,加固了公眾對於「女司機」的偏見。《微博中女司機的負面媒介形象研究》一文稱,在微博網站中以「女司機」為關鍵詞對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內的熱門話題進行搜索可得,微博中對司機的總報道數量為948條,而對女司機的報道數量為720條,佔比逾七成,對性別的報道關注度偏高。

 事實上,對女司機的偏見在其他國家也時有發生。《環球時報》此前報道稱,德國特里貝格鎮的一個停車場為了「停車安全」,推出寬敞且離出口近的「女性停車位」。豐田汽車去年3月發佈了一個廣告,題為:「這是對於女性司機朋友們的調查:果然是吧,開車真的很頭疼嗎?」有網友認為,「果然是吧」有著理所當然,人盡皆知的意思,該廣告明顯歧視女司機。在韓國,有專門用來形容女司機的貶義詞──「金女士」。網上也流傳著「廣大的金女士們,不會開車就去坐地鐵好不好?」等諷刺性的語句。

 微信公號「自變量心理工作室」提出,男性在嘲笑女司機時,應該意識到自身也是歧視的受害者,比如老師通常認為男孩子更容易違紀,社會文化傾向認為男性的身高應該比女性高。「更進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是偏見和歧視的受害者,比如對某職業的歧視,對某地的人污名化,對某疾病患者的歧視……當然,我們每個人也是歧視和偏見的加害者,我們離真正戰勝自己的『心魔』,還任重道遠。」

 正如人民網評論所言,「媒體和公眾共同製造、加深的成見,除了女司機之外,還有很多。如果沒有理性的審視只有站隊思維,沒有包容與尊重多元的精神,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女司機』──即便你開車開得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