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舒伯特「即興」背後的辛酸    樂飛

 奧地利鋼琴家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的訪澳行程,看來會因疫情而告吹,既然未能親睹大師台上風采,只好憑他的唱片來填補遺憾了。執筆時正欣賞布赫賓德於一九八九年彈奏的舒伯特即興曲錄音,他的風格頗切合這類古典樂派作品,工整嚴謹的演繹,不帶半點多餘的落墨,純以理性的角度剖現作品的固有美感,他在一些樂段的力量可能劇烈了點,張揚了點,可能未能忠實地刻劃出舒伯特晚年憂鬱而平靜的心境,卻多了些對命運控訴的意味。

 即興曲(Impromtus)這種音樂體裁及名稱由舒伯特創立,他共寫了兩組(編號D899與D935)各四首的即興曲。顧名思義,即興曲是臨時即興而發的作品。據說在一些沙龍聚會中,生性敏感、羞怯的舒伯特常被朋友擁到鋼琴上,一旦撫摸琴鍵,他便樂念不絕,串串優美音符旋即被揮灑出來。更有說舒伯特根本無心記下這些音樂,都是其朋友邊聽邊代為記在譜紙上。關於即興曲這種誕生方式,固然充滿傳奇性,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已無從稽考,但有關即興曲來歷的另一記載應更為可靠,一八二七年,舒伯特為賺取生活費,應出版商要求創作了這輯較輕盈簡單的作品,這事件發生在舒伯特去世前一年,正當其健康狀況轉差及經濟拮据的時候。

 舒伯特創作這八首即興曲原來是基於困窘的生活,和傳說中衣香鬢影的沙龍聚會完全沾不上邊。現實既然如此殘酷,作曲家當時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亦多少反映在這輯作品中,在優美旋律與抒情氣氛背後,聽者顯然感受到因不幸命運及種種挫折帶來的憂思愁緒。這八首作品各具獨立創作手法及內涵,它們短小精練,曲式自由,旋律流暢,感情直接率真,體現一種霎時靈感的流露,充份反映出創作時的隨意性及即興性。

 在收藏的多個即興曲版本中,有幾位鋼琴家的演奏深得我喜愛。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 1882-1951)與肯普夫(Wilhelm Kempff 1895-1991)的版本屬較舊的錄音,分別錄於一九五零年(EMI)及一九六六年(DG),兩位大師細心推敲每粒音符,展現音樂結構之美,讓作品織體清晰重現。他們的演奏優美流暢,速度合理自然,節奏平穩,情感投放含蓄,風格樸實無華。我特別鍾情於許納貝爾在D935這組作品中的詮釋,他以理性客觀的手法,為樂曲賦上淡淡詩意,發掘出的音樂內涵比其他版本來得深刻豐富。

 我亦常聽葡萄牙鋼琴家皮爾斯(Maria Joao Pires)的演繹,她一九九七年在DG推出的版本用情細膩,毫不造作,樂句收放自然,帶絲絲憂鬱、惆悵,正表現出舒伯特晚期作品的特色。她彈奏D899中的第三首(G flat major),那股孤寂感特別讓我動容,值得再三回味。

 布蘭度爾(Alfred Brendel)的版本也是我的最愛,他的演繹相對理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下進行,感情處理較含蓄,也較耐聽。欣賞他的演奏,你會領略到一種平靜、均衡、端正的美感,他先後在PHILIPS錄了兩次即興曲,一九七零年代的版本情感表述相對較外在,一九八八年的則顯然更內斂,兩個版本均以穩健、圓熟的手法細緻地經營出作品的原貌。

 布蘭度爾從不是煽情的鋼琴家,他認為演奏者應從理智的角度來思考音樂,但「情感必須長存於音樂家心中」。他興趣廣泛,音樂以外亦好藝術與文學,其關於音樂的著作因獨到觀點及優美文筆而廣獲好評。多方面的修養為布蘭度爾的演奏藝術打下穩重基石,其指下的舒伯特作品尤其贏得廣泛讚譽,嚴謹、客觀的演繹,卻容納著多樣的可行性,並展現出作品的深層意義,經得起反覆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