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三代人眼中的薩尕尼哈 白瑪央措

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筆者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驅車前往薩尕尼哈,路面上時有未化的積雪與冰面,翻過一座座山巒,海拔逐漸升高。

薩尕尼哈地處尖扎縣尖扎灘鄉中心地帶,藏語意為「像馬鞍一樣的埡口」。尖扎灘鄉平均海拔約三千四百米,是全縣唯一的純牧業鄉。

「我在這生活了一輩子,以前在草原上放牧的時候,一家人住在一頂牛毛編織成的黑帳篷裡,可是冬天漏風,夏天漏雨。」七十九歲的索南吉坐在陽台曬太陽,身旁剛出生的曾孫子在溫暖的陽光下熟睡著。

由於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問題,尖扎灘鄉一度面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直到二零一七年,索南吉一家四口徹底告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與尖扎灘鄉洛哇、崗毛、幸福、五星四個村的牧民一起搬到了薩尕尼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散落在大山裡的牧民們終於有了寬敞的新房和整齊的院落。「我年紀大了,還有關節炎,能住進這樣溫暖的房子真的很幸福。」索南吉扶著膝蓋緩緩起身,帶筆者參觀起自家的新房。「這個爐子連著火炕,用爐子做飯燒茶的同時,家裡也越來越暖和,這都是政府給我們準備好的。」

走進薩尕尼哈安置點,三百多座房屋鱗次櫛比。過去這裡只有一個小賣部,如今沿街有二十多家商舖,蔬果店、餐館、汽修店、物流服務站等一應俱全。

「以前我每天得走六公里路去打水,來回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四十六歲的貧困戶夏妹吉六年前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從此失去了勞動能力。

「過去生完孩子,只休息幾天就得去放牧,牛羊是我們唯一的收入來源。冬天的泉水可真是刺骨,我到現在都記得。」夏妹吉紅著眼眶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現在家裡有自來水,衛生院的大夫還經常帶著藥來看我。」

當地村幹部告訴筆者,過去薩尕尼哈只有沿路五十多戶村民,二零零七年以前,這裡只有一條土路;二零零八年以前,牧民家中還沒有通電。

據統計,截至二零一九年,尖扎灘鄉總人口一千三百零一戶五千八百六十六人,含建檔立卡貧困戶四百九十五戶兩千零三人,佔尖扎縣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如今土路變水泥路,學校也蓋到了家門口。「我和妹妹上小學的時候,每週一早上六點起床,然後手拉手一起走一個多小時,到了學校腳都凍僵了。」十七歲的旦正措就讀於尖扎縣第一民族中學,小時候的經歷,讓她倍加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

「以前只能十天回一次家,我們晚上就睡在教室裡的課桌上。現在的小孩幸福多了,離家不遠處就是幼兒園和學校。」旦正措說。

「搬進來還要『穩得住』。」尖扎灘鄉黨委書記桑傑東智說,當地還依託草原特色資源,整合扶貧後續產業項目和天津援建項目資金三百五十萬元,建設了尖扎灘草原珍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共有四百四十八戶,一千七百八十二人以股份制形式入社。

據統計,去年尖扎灘鄉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三千七百六十二元以上,全鄉農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六千五百四十二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七。

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薩尕尼哈的巨變是青海藏區脫貧攻堅的縮影。這裡的每一代人都在時代與生活的變遷中,見證著家鄉的美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