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   樂飛

在音樂發展前期,大提琴這樂器一直不被重視,僅作為數字低音或和聲充當伴奏角色。隨著樂器性能及演奏技巧的改良,巴羅克時期作曲家開始把大提琴作為主奏樂器,Antonio Vivaldi(1675-1741)、Luigi Boccherini(1743-1805)等相繼為它創作協奏曲及奏鳴曲。可惜至整個古典時期,這樂器仍得不到絕大部分作曲家的垂青,除了貝多芬,他為大提琴寫了五部奏鳴曲,還有三首變奏曲,都是大提琴與鋼琴合奏的作品。

五部大提琴奏鳴曲的誕生跨越了貝多芬的三個創作時期,其中第一、二號(Op.5/1&2)是早期作品,第三號(Op.69)屬中期,第四、五號(Op.102/1&2)則列入晚期作品。五部奏鳴曲中,大提琴始終佔據著最重要或與鋼琴對等的地位,藉樂器獨有的音色表現豐富的旋律和作品內涵,在貝多芬之前,大提琴從沒展現過如此成熟多姿的美態。

執筆時正欣賞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五部作品中,筆者最愛這部),那是大提琴家János Starker與鋼琴家Rudolf Buchbinder合作的版本。史塔克錄過多次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但這個一九七八年的錄音近年在市場難得一見(不論黑膠或CD),現能收輯於WARNER CLASSICS發行的紀念貝多芬誕生250周年廉價套裝內,格外顯得珍貴。

史塔克音色是一貫的硬朗實淨,他的造句從容優雅,沉穩冷靜,不事渲染,那追求理性的作風恰與鋼琴家布赫賓德的樂念貫通,後者演繹平和細膩,注重整體平衡感,從不添加多餘的個人情感。兩位穩重型的大師走在一起,合作緊密有致,把貝多芬的音樂詮釋得極為雅致而流暢,在平實中閃現溫潤的光彩。

如要找同樣工整典雅的版本,Pierre Fournier分別與Friedrich Gulda及Wilhelm Kempff合作的兩個錄音一定不可忽略,他們的演繹是傳統學院派風格的典型代表,傅尼葉琴音豐美溫厚,造句收放自如,其中一九五九年與古爾達合作的版本,兩者互動尤其妥貼暢順,那股在內斂框架中發放出的激情,特別令人感動;而在肯普夫伴奏下的一九六五年現場錄音,兩件樂器對答像老朋友的親切交談,手法淡泊自然,感情真摯動人,讓作品散發溫馨爾雅的魅力。

上述經典演繹,大致上可說是傳統學院派的代表,風格相對優雅斯文,以下介紹的版本,則較偏重於浪漫情感的表述。

Mstislav Rostropovich與Sviatoslav Richter是一對豪情洋溢的搭檔,兩人合作於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的一套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在芸芸版本中特別散發一股粗獷韻味。羅斯卓波維奇的琴音堪以濃艷來形容,他的速度與音量對比強烈,造句凌厲輝煌,表現出豐富的戲劇性;里赫特的鋼琴沒有鬆懈,同樣擺出雄辯滔滔的姿態,讓音樂迸發出很多刺激感。

近期再版的一套貝多芬室樂專輯,再次把Jacqueline du Pré聯同Daniel Barenboim錄於一九六九至一九七三年的版本併入。杜普蕾造句感性熱情,音色特別深沉厚重,在夫婿巴倫邦的妥貼承托下,又不時展露出活潑輕快的情緒,兩者對答如融融細語,筆觸抒情浪漫,予人一種突破學院派框架的親切感。

同樣浪漫抒情的演繹,還包括Yo-Yo Ma與Emanuel Ax合演於一九八三年的版本。馬友友的節奏相當自由,強弱對比也較個人化,優異的錄音把他的琴音還原得特別迷人;艾克斯的鋼琴充滿歌唱性,音色變化非常豐富。這對二重奏組合擁有長久合作關係,曾締造不少令人難忘的演出,近期SONY把他們的錄音結集以平價推出,喜愛大提琴的樂迷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