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體藝同修 方婷

澳門藝術博物館在澳門「雙慶」到來之際與民同樂,推出藝博館畫冊及紀念品重量級特惠,讓公眾感受故宮的燦爛文化內涵,以及藝博館的文化魅力,促進藝術教育的普及化。除了折扣和買二送一,更破天荒贈書給館友、老師和學生。要知道那些博物館出版的畫冊除了本身的藝術價值不菲外,印刷及內容均為博物館的精心之作,有機會可以與眾同享,亦不失一件美事。

文化藝術有人認為是生活的調劑,亦有人覺得不管身分學歷,品味藝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古人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至少要等到飽暖後才可以談藝術嗎?這讓我想起歌劇《波希米亞人》當中的幾名藝術家,窮得幾乎要燒書取暖,然而在找到一份臨時工作後,卻又優雅得要到咖啡館慶祝,忘記了自身的貧窮困境。這種浪漫的個性,藝術的氛圍,跟富裕或貧窮應該沾不上關係,更何況對美和藝術的觸覺,不是靠錢便可以培養。內地過去多有文盲,現在已大大改善了,可惜美盲仍大有人在,覆蓋範圍甚至是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媒體人或白領人士,缺少接觸藝術的機遇或氛圍,讓他們亦欠缺對藝術和美的眼光。

過去在我們的教育中,偏重於學科的實用性,反而將體育或美術等項目的重要性看淡。哪怕是古人都需要通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當中體藝範疇亦有一定比例,體能及藝術均能兼顧,人的發展才能平均而完善。

特區政府在推全民體育的同時,亦不忘要推全民藝術的概念,尤其讓學生由淺入深,在生活中滲入藝術的薰陶,這方面的投放相信不應少於體育的投放,亦不應太短視,畢竟體育和藝術並非商業化的行為,沒有立竿見影的可能,但前者可以讓大家身強體健,後者可以滋潤我們的心靈。

 沒有體魄難道我們想再成為病夫?沒有靈性莫非我們要成為禽獸?體藝同修,看來都應該是澳門未來教育上不容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