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冬季裡來庖湯香

  「庖湯」, 也有人寫作「泡湯」。它是陝南農家冬季殺年豬時用現殺的豬肉為主料做成的宴席,農家用它宴請賓客,交流感情,暢談未來,是流傳在陝南山區的一種傳統飲食文化習俗,也稱「吃庖湯」或「喝庖湯」。究竟應寫作「庖湯」還是「泡湯」,詞典裡沒有這個專用詞條,由此可見,「吃庖湯」是地方民俗,它的「身份」是草根,「籍貫」在民間。

  在計劃經濟時代,陝南農村很多家庭餵不起豬,即使餵一頭豬,年底還要向國家上繳半頭統購任務,並要繳納屠宰稅。由於當時糧食緊缺,豬主要吃野草,因此農家餵養的年豬都小得可憐,瘦得出奇。那時候,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農戶殺了一頭年豬,去頭去肚後只有四十八斤,但生產隊仍然要他上繳半頭任務。按當時的收購標準,這麼小、這麼瘦的豬肉是不夠等級的。農人背著肉,邊走邊想,要是不夠等級不收我的該多好啊。沒想到到了人民公社,收肉的竟是他過去的老鄉。老鄉看了他多大的面子才收下了他那半頭本不合格的豬肉,那農民只得自認倒楣。當時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殺年豬,四十八。二十四斤交統購,二十四斤留自家。」這是當時農民生活的一個縮影。

  農村實現責任制後,糧食漸漸充足了,陝南農戶漸漸興起了養豬熱。每到隆冬時節,農戶都要殺上一兩頭肥豬,烘製成臘肉留作來年享用。冬天的腳步悄然而至,柔和的晨光沐浴著山山嶺嶺,只見殺豬匠手持利刃,在眾人密切配合下,緊張地忙碌著。不一會兒,一頭歡蹦亂跳的生豬被放血、去毛,露出了雪白的胴體。這時,主人虔誠地在一旁焚香燒紙祭神仙,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在眾人的喝采聲中,女主人也走出了廚房,見了那白嫩的豬肉,肥厚的膘,自己一年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不禁喜形於色,急忙請殺豬匠砍上幾塊最好的肉,輕盈地飄進了廚房。頓時,廚房裡奏響了鍋碗瓢盆交響曲。這時,孩子們接來了老師,男人們請來了親朋。待殺豬匠砍完豬肉,翻完豬腸子,洗完豬肚子,麻利的女主人也將一桌豐盛的「庖湯宴」呈現在了餐桌上。「庖湯宴」最大的特色便是一個「鮮」字,現殺現燉的豬肉,綠如翡翠的白菜,鮮嫩如玉的豆腐,醇厚濃烈的鄉酒……陣陣鮮香、純樸的味道在農家小院彌漫,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庖湯宴」的歡樂之中。

  席間,喝酒成了主要內容,猜拳行令、打扛子各行其道,吼出了歡樂的氣氛,喊出了豐收的喜悅。漸漸地,紅雲飛上了面頰,老人們的話匣子打開了:「過去吃肉像過年,現在好了,家家戶戶殺上幾頭大肥豬,天天有肉吃,頓頓有酒喝,真是神仙過的日子啊!」屋子裡頓時響起了一片歡快的笑聲。隨著酒戰的白熱化,量大的更豪邁了,量小的已歪之乎。

  冬季,陝南鄉間四處可見殺年豬、吃庖湯的盛況,庖湯的鮮香在山山嶺嶺間飄蕩。近年來,有人把「吃庖湯」作為地方飲食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舉辦「庖湯會」、「庖湯節」等旅遊文化節慶,拉動了冬季旅遊市場,給旅遊淡季平添了一抹亮色。「庖湯會」現場,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戲台上還表演著當地傳統的文藝節目。數十桌「庖湯」擺在院子中央,一批人吃罷,下一批人接著吃,因此,也被人稱作「流水席」、「壩壩宴」。人們一邊吃著,一邊喝著,一邊看著,一邊拍著,忙得不亦樂乎。花轎迎親、祭拜酒神等民間傳統習俗展演,更是把「庖湯會」推向了高潮。

  「庖湯會」、「庖湯節」的挖掘和發展,是地方飲食文化與旅遊文化緊密結合融合發展的成功範例。如今,陝南「庖湯」的鮮香已翻越秦嶺,香飄四方。◇ 圖/文: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