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道的蔡老師  王珉

 蔡老師是我高中的語文老師,他不僅是老師,更是「可以學習、攀談的老人」,就像《張中行別傳》中展現的那種精神上的學習,在如今喧囂時代的生產線轟鳴中,卻日漸離我遠去,讓人懷戀。

 記得高一的首堂語文課,當一位五十上下、頭髮有點白、穿著像農民的老者走進教室時,同學都驚呼,以為老伯走錯教室。他沒有講課文,只是介紹個性、教學特點和學語文的重要性,他還說自己喜歡古文,認為古人思想值得借鑒。我們私以為他是老古董,可能不好相處。

 其實,蔡老師很隨和,他的師道淳樸,對於孫郁的《張中行別傳》的解讀,吸引許多同學。張中行先生是老北大出身,在張中行求學的年月裡,彙聚了太多值得歷史銘記的人,其中有其老師周作人。張中行並不算周作人的及門弟子,二人交往源於張中行所編輯的佛學雜誌《世間解》。在向周作人約稿時,張中行洞見了這位學人的精神內質:「那種堅守思想的獨思和寂靜,確實使人看到了思想的另一種可能。」張中行是幸運的,他可以從老師身上學到一些超越知識的存在。而我也是幸運的,因為遇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蔡老師。

 浸淫文學的我覺得,知識很難帶給自己新鮮感,我困惑地問蔡老師:自己究竟怎麼了?當蔡老師解讀《張中行別傳》時,我才發現學習遠遠「不合格」。張中行的文氣來自於周作人,但更重要的是,張中行從周作人那裡學到了一種沖淡的精神。周作人對於張中行的意義,已經超越「文章之師」。有意思的是,《別傳》作者孫郁,也把張中行當成尊師。

 蔡老師懂音樂會彈鋼琴跳舞,屬於全才。每逢節日表演,他都親自指導我們。閒時他喜歡和我們開玩笑,讓我們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學子緩解學習壓力。

 我的作文,常得到蔡老師的好評,被他當範文念給大家聽,那時的我很自豪。同學也很羨慕我,總向我請教。學校的學習園地裡也常張貼著我的文章,我還成了學校的「名人」。蔡老師還動員我參加作文比賽,有一次,他背著我寄了篇作文到當地日報,後來居然發表了。領稿費時,我請小夥伴吃了一頓。

 高考前夕,蔡老師幫我們補習文言文,講完整篇《曹劌論戰》後,他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寫下:「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抑揚頓挫地念了一遍,接著逐字講解。他說: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努力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三年的相處,我深知這一定是蔡老師日常的道德準則,也是他對學生的要求。

 多年未見蔡老師,但他的教誨始終存於我心。我常在某個時刻想起蔡老師,正如紀伯倫所言:走得太遠,以致忘了為什麼出發?也許,真正的學習就在於張中行與周作人的某次對視中,在我與蔡老師的一次閒談中。他的相貌很平常,但他對得起老師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