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談錢不俗  星雲大師

 其實,佛教徒為了光大佛法,遠紹如來家業,常有一句話說:「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弘法,講究權巧智慧、方便法門;利生,要考慮社會大眾的需要。不論弘法或利生,都必須通過良好的組織與完整的規劃,才能順利地接引眾生進入佛法的堂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出世的佛教雖然不以營利為弘法事業的目標,卻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業的成就和貢獻,因為人間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特別注重信徒現生的幸福安樂。縱然是不同的範疇,佛教與現代的社會企業,終究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人、事、物的管理。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恰為企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而佛教有組織、有制度、有規劃的教育,文化,慈善及修行事業,不僅續佛慧命,更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所以佛教的企業精神,實在不可以將之與一般的商業行為等同視之。

 一般的商業化經營是以營利、賺錢為目的,但是佛教講究的是奉獻、服務、布施、喜捨。佛教認為人生的目的不在賺取個人有限的金錢財富,甚至財富不只是有形的金銀財寶,應該擴大來看。

 佛教認為財富的種類狹義的財富、廣義的財富,有形的財富、無形的財富,現世的財富、來生的財富,個人的財富、共有的財富,人為的財富、自然的財富,有價的財富、無價的財富,物質的財富、精神的財富,清淨的財富、染污的財富,合法的財富、非法的財富,一時的財富、永久的財富。

 狹義的財富是指金錢、房屋、土地、股票等;廣義的財富包括健康、智慧、人緣、信用、口才等;有價的財富諸如聲望、名譽、成就、歷史等;無價的財富,例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