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錯別字的那些事 思正

 不久前,某一雜誌社在餐廳宴請編委、作者及通訊員,我有幸前往出席。席間,黃校長起來講話,指出背景墻上貼的標語有誤,其中的「通迅員」應為「通訊員」。談到錯字,他還說平時出席宴會,拿到的「入場券」經常被誤寫成「入場卷」。說完之後,餐廳工作人員從善如流,馬上更正。

 我很佩服黃校長的眼光敏銳,畢竟很少人會去留意這些標語,而他卻發現了錯字。在指正時,他的語氣頗為懇切,真是在替出版部著想。設想一下,若是現場無人指出錯字,等到宴會新聞、相片登報之後,恐怕將會惹人非議。這個錯誤雖然是餐廳工作人員的失誤,但出版部的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現錯誤,也是難辭其責。幸好有人及時指出,算是亡羊補牢。

 說起錯字,不免想起三個月前,我到珠海某所中學聽課的事。那天是該校的開放日,不少家長或友校老師前往聽課。期間,學校還將當天的課程表印成精美的單張,派給聽課人員。起初,我也沒有留意,後來聽高老師說,他在該課程表發現了好多錯字,譬如「足球」寫成了「足去」,「生物」寫成了「生理」等等。由於主管部門的疏忽,單張出現不少錯字,這在家長或外校老師看來,恐怕有損學校形象。雖然錯誤無傷大雅,但是當錯字的硬傷頻頻出現後,別人對學校主管者的辦事態度難免要打個問號。

 對於文字使用的正誤,其實我也很敏感,平時做慣了校對工作,難免會有「捉字虱」的職業病,說得好聽一點,那叫咬文嚼字。漢字是表意文字,錯字的出現往往是因為未解其意,以致出現誤用。前不久,尤校長和部分書法老師帶領學生到肇慶參加全球華人書法大會。期間有學生誤將「代」字寫成了「伐」字,後來評委看見起來說文解字了。「代」、「伐」兩字偏旁相同,但是前者跟了「弋」旁,意為更替;而後者跟了「戈」旁,則意為兵器。學生如若理解字的本義,想要寫錯也難。聽後,我也覺得受益匪淺。

 平時教學,我也時常會在學生的作業中發現錯字,雖然做了糾正,但是有的學生由於未解其意,難免下次又要重蹈覆轍。譬如,他們習慣性將「成績」寫成「成積」。其實「績」字本義是把蔴搓成線或繩,引申為成果、功業;而「積」字本義是穀物堆積,引申為聚集。如若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本義,學生下次就不會再寫錯字了。可見,我們平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字,對字的本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對讀錯的音、寫錯的字如能探究根源,加以糾正,那麼犯錯的機率將會大為減少。

 以前,我曾看過內地某一知名雜誌,該雜誌專門剖析報刊、圖書、廣告、影視中的各類語文差錯,頗有社會影響力。為了保證刊物的品質,編輯部要求:每採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閱三部工具書;每一期校樣,至少要有十個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審讀。「打鐵還需自身硬」,若是每個人都有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那麼想出錯也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