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留言)文學與科學  林老師

文學作品每多涉及民間傳說、人文典故。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便有「精衛填海」、「杜鵑啼血」等;二者皆言及鳥類,前者實為傳說,後者則真有其鳥。

遠古神話傳說中,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因溺水而亡,化作精衛鳥;另一說,女娃是上古的一個部落,由於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滅頂之災,後化作精衛。這傳說出自《山海經‧北山經》。炎帝得知女娃的死訊後悲痛萬分,但他無法用陽光照耀女娃的屍體使她復活,伴隨他的只有無盡的懊悔與追憶。女娃死後,她的魂靈化成一隻小鳥,發出「精衛、精衛」的鳴叫,後來人們把這鳥稱為「精衛」。

女娃化為精衛後住在發鳩山,牠形狀和烏鴉相似,但頭部有花紋,嘴巴是白色的,兩足是紅色的,她的鳴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用嘴夾著西山上的小樹枝和碎石,去填東海,報復溺水而亡而把海水填平。

至於杜鵑鳥,便有「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等典故。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牠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子規啼血典出《史記‧蜀王本紀》,言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其聲聲啼叫是對戀人的呼喚,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另傳說古代蜀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叫喚人們「快快布穀!」啼得流出了血,並且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便是成語「子規啼血」的由來。古往今來有關「子規啼血」歌謠、詩詞數不勝數。

文學作品總有可歌可泣一面,但現代(現實)的一位科學家醫生(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琴納醫生(Edward Jenner,一七四九至一八二三),對布穀鳥可有另一番「見解」,對牠醫生曾向人們解釋杜鵑的行為和習慣。那琴納醫生何許人也?他便是一位發現種牛痘、防天花而聞名於世的醫生,但他的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資格,原來並不是因為種牛痘而獲得,而是觀察杜鵑鳥的行為所得,而他生前亦對杜鵑鳥凶殘的行為也覺得十分驚詫。「杜鵑鳥是一種中型鳥,和你們常常見到的珠頸斑鳩體型差不多;但是杜鵑生性很卑劣。我相信你們多瞭解牠的特性後,都不會喜歡牠。」

有人不解地向醫生查詢,他回應說:「杜鵑會在其他鳥的鳥巢下蛋,騙其他雀鳥代牠們孵蛋,而杜鵑幼鳥最早破殼而出,又會將其他鳥的蛋推走摔爛。甚或將其他幼雀推出巢。這些行徑多可恥呀。我想沒誰會對此看得過眼;杜鵑還會裝可憐呀。幼鳥成長得很快,而且會裝成人家的整群幼雀聲來叫喊,騙原巢的爸爸媽媽為杜鵑餵養牠們呀。食得肥肥白白才肯走。」

琴納醫生又說:「其實有些雀鳥很聰明,懂得看到異蛋就先吞食它們,令杜鵑還未作惡時、未推死自己兒女時,在蛋中死去。或者是直接看到飛近的杜鵑就啄咬牠們,這些都是對自己族群比較合理的做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