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小講堂凝聚鄉村文化「微力量」 陽建

 湘東山區,譚家垅村,高橋屋場。這個位於湖南省攸縣譚家垅村的書屋裡擠滿了剛放學的小孩,不遠處的小廣場上老年人正在跳保健操。

 教孩子們讀書的是八十三歲的夏昭炎,帶操的是八十歲的楊蓮金。這對耄耋夫婦充滿活力、笑容滿面。

 「小孩子過來看書,大人就來做做操。」一位騎摩托車送小孩來書屋的村民告訴筆者,以前孩子們不上學時都是在鄉野戲耍,大人們則是打牌,如今一切都變了。

 九年前,從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崗位退休的夏昭炎回到老家養病。當時,譚家垅已經蓋起了小洋樓、通了水泥路,但有大量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精神文化生活貧瘠。

 「沒有書香,農村無法真正繁榮。」夏昭炎和妻子楊蓮金決定在老家「種文化」:修整祖宅,開闢出書屋帶領孩子閱讀;開設百姓課堂給村民講授優秀傳統文化;組織村民成立文體隊,把水泥坪當「鄉間舞臺」和「鄉間講堂」,給鄉親們推廣保健知識。

 寒暑假期間,夏昭炎開設假期學校,動員自己的學生來農村支教,引導留守兒童閱讀書籍、進行文體活動和智力遊戲,每期參與的留守兒童超過三百名。如今,不時聽聽課、定期做做操,已成為鄉親的新風尚,高橋書屋也成為當地響噹噹的鄉村文化品牌。

 以夏昭炎夫婦的探索為藍本,攸縣於二零一七年在農村地區鋪開以建設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為主要內容的「門前三小」工程。

 小廣場用於文體健身,小書屋用於書籍借閱,小講堂用於基層宣講。小廣場面積不少於三百平方米,小書屋和小講堂面積分別不少於二十平方米,覆蓋人口不少於三百人,步行路程不超過十分鐘。這些「家門口」的陣地由村民小組自主申報,政府配送相關器材、設備、圖書等,志願者負責日常管理。

 「門前三小」工程,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利用家族祠堂、閒置民房、舊村部等;不做指定計劃,成熟一處建設一處。同時,充分挖掘新鄉賢、老黨員、老教師的引導作用,帶領群眾自主參與志願服務。目前,攸縣已建成「門前三小」陣地二百個,計劃二零二零年達到一千個以上。

 在春聯街道沙坪屋場,黃昏時分,村民在大樟樹下或下棋,或跳廣場舞。「大樟樹周邊原是垃圾堆,現在變成了人來人往的休閒廣場。」村民陳建波說,屋場環境衛生好了,鄉親們的精神風貌也大變樣。

 「更可貴的是,老百姓對『門前三小』建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春聯街道工委書記黃華暢說,有的人捐資建廣場,有的人讓出了閒置老宅,有的人拆除了破舊雜屋。

 截至目前,在攸縣政府的支持下,「門前三小」陣地已開展理論宣講兩千一百多場,進行了電影戲曲放映一千五百多場以及文體科技培訓、義診、法制宣傳等活動一千八百多場。

 如今,「門前三小」已成為攸縣鄉村風景最美、人氣最旺、風氣最好的地方:鄉風好了,村民之間的矛盾少了,龍燈隊、鑼鼓隊、舞蹈隊、籃球隊、武術隊、文學社再次在鄉村活躍起來。

 攸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喜蘭說,「門前三小」從細微處入手,呼應了農村百姓對精神文化的訴求,凝聚起了鄉村振興的「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