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新創傷救治模式挽救更多生命

 不同於發達國家普遍採取的獨立創傷救治中心模式,中國近年來因地制宜,通過試點在現有綜合醫院組中建立多種科室參與的創傷救治團隊,探索本土化的「創傷一體化」聯合救治模式,為嚴重創傷患者最開通綠色生命通道。

 城市化為出行帶來便捷的同時,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嚴重創傷亦時有發生。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近兩萬名十四歲以下兒童死於交通事故。如何讓創傷患者最大限度地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成為醫院和管理部門十分關心的問題。

 再次來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時,六歲的河北男孩乖乖一看到重症醫學科的詹豔春護士長,就主動過去握她的手。很難想像他第一次來到醫院時,是因為被摩托車撞倒生命垂危。當時,詹豔春就是救治乖乖團隊中的一員。

 乖乖是中國探索創傷一體化聯合救治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兼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王傳林說,在運送乖乖的急救中心直升機從滄州飛往北京的途中,孩子的基本傷情已發至北大人民醫院。在急救車到達前,由多個相關科室專家組成的團隊已在急診科集結待命。在確診傷情後,快速制定了一體化診療方案,乖乖最終轉危為安。

 「嚴重創傷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統的損傷,需要多學科聯合進行科學、規範的整體性救治。」中國創傷救治聯盟主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薑保國表示,此前由於院前急救與院內急診以及院內急診與各專科之間缺乏信息交換,各學科在救治患者過程中往往各自為戰、缺乏聯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救治中心執行副主任王天兵說,通過創傷救治團隊建立創傷一體化聯合救治,實現了醫生團隊比病人先到,使得患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全面救治。

 薑保國介紹,目前醫學中心在北京、天津等國內十五個主要城市進行了嚴重創傷救治規範的試點推廣,形成十五個以三級醫院為核心,包含一百二十四家三級或二級醫院的閉環式區域性創傷規範化救治體系。項目實施三年後,實施區域內的院前救治時間平均縮短了約五成三,嚴重創傷院內死亡率平均下降約四成。

 抽樣調查發現,通過這種在試點區域實施綜合醫院創傷救治團隊的新模式,使嚴重創傷患者(ISS評分點16)的各階段救治時間均明顯縮短。院內平均死亡率下降至百分之二十左右,與國際發達國家水準持平,同比多成功拯救了二千餘例患者的生命。

 「中國本土探索的模式根據區域的特點、充分利用了現有優質綜合醫院的資源,形成了適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薑保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