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中國特有文房之寶

 印泥(也稱印肉)是中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檔簽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印泥。它是書畫家創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作品,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

 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起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後,有了絲帛和紙張,於是,人們採用水調蜂蜜、朱砂等方法,將印章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型。印泥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傳達藝術的媒介物。

 它的品質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所表達的效果。好的印泥,紅而不燥,沉靜雅致,細膩厚重。鈐在書畫上則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時間愈久,色澤愈豔。質地差的印泥,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六迹浸出,使印文模糊。

 古今書畫大家對好印泥非常重視,所作書畫選用的印泥必須精良。以免有損作品的美觀,降低作品的身價。這也是文人們偏愛八寶印泥的原因。

 製作書畫印泥的主要原料來自於礦物、植物油、植物纖維、天然香料,精工檢驗,合理配方,手工搗揉製作而成。常見有朱砂、朱鏢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點,色澤也有明顯之分。

 它不同於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其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書畫作品的藝術效果。篆刻鈐印或書畫上用的印泥,並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

 春秋秦漢時代就使用封泥。那時的「封泥」和如今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粘土造的,平時搓成泥丸子,臨用時用水濕透。當時的公文和書信是用漆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為了防止洩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再用繩子把它們捆在起,然後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濕泥封上,再用印章鈐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這種泥丸稱為封泥,也稱為泥封。

 用泥丸封新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

 到了隋唐以後,有了很好的紙張,公私書信一律改用紙,簡牘也就廢止了。用泥封信的陳舊做法也不再適用。

 於是,人們又改用水調組朱砂于印面,在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由於水乾後朱砂容易脫落,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朱砂,之後便逐漸發展成我們現用的印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