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0年減貧創奇跡 逾7億人脫貧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阮煜琳)「7億多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80%」「近6年來,平均每分鐘有26人擺脫貧困」……一連串的數字,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扶貧開發取得的偉大成就。

 「現在的生活不能更好了」,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今年80歲的彝族農民馬克巫合坐在自己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的新房子的沙發上,對中新社記者說起以前全家人與家禽、牲畜同住在一個簡陋房子裡的情景,感慨萬千。「現在的房子裡有了沙發,有了床,厨房是厨房、客廳是客廳,比起現在的住房,以前的房子簡直不像人住的地方……」

 馬克巫合一家8口人,曾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阿爾鄉眉山村的一般貧困戶,2017年脫貧。截至今年10月底,與馬克巫合一家一樣,甘洛縣20個極度貧困村之一的眉山村,共有211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

 甘洛縣是四川省深度貧困縣,在甘洛縣規模最大的集中安置點之一眉山村覺洛洛集中安置點,在這片群山環繞的土地上,是一排排新建的白牆灰瓦的樓房,這裡集中安置了187戶956人,村裡還建起了幼兒園。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素有「隴中苦,甲天下」之稱的西部內陸省份甘肅,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甘肅定西等地的百姓還是「穿著黃軍裝、吃著救濟糧、住的土窑洞、睡的沒席炕」。經過近40年的扶貧工作,甘肅扶貧開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徹底解決了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較大幅度地改變了貧困地區基本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當地民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貴州,曾是中國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省份之一,過去五年來,當地減少農村貧困人口670萬,減貧數量全國最多,貧困發生率降到8%以下。這個地勢複雜、山高谷深的省份,如今已是世界上特大峽谷橋最密集的地區。貴州還建立了中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吸引了包括蘋果、高通、惠普等在內的跨國公司。如今「世界橋樑博物館」、中國的大數據「矽谷」已經成為貴州省的新名片。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最合適的兩個字就是『奇跡』。」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說,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當時有81%的人口生活在農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1978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連續39年年均增速9.5%,在此過程中,中國7億多人口擺脫國際貧困線標準,對過去40年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說,40年前,中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啟動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行動,中國經濟社會每發展前進一步,扶貧標準就提高一次,扶貧工作就推進一步,保持了經濟發展與減貧的同步推進。

 40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動百姓生活的改善,有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無論以中國官方貧困線還是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減貧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脫貧攻堅的目標,就是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貧困人口脫貧的標準,就是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劉永富表示,當前,中國還有3000多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還有一些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較高,脫貧難度很大。不管有多大困難,我們已下定決心,堅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