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想錄)菩薩道的根本精神(二)

 清末民初,西潮東來,朝代變革之際較為寬鬆的文化環境,讓各種思潮在華夏大地傳播開來。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事件,就是一九一五年九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在創刊號上他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大聲疾呼,提倡民主與科學。他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民主)並重。」深具歷史意義的新文化運動由此為標誌開始了。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提倡科學,反對尊孔復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對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與科學判斷一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和文言文,開展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力和涵蓋面涉及當時社會的許多方面,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層面,還涉及法律、哲學、倫理和政治制度等多方面,新文化所提倡的不是半新半舊的改革或部份地革新,而是一個大規模的激烈企圖,要徹底推翻陳腐的舊傳統,代之以全新的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吳虞、錢玄同等。

 幾乎在同一年代,太虛大師提出了對中國近代佛教發展有決定性意義的佛教改革思想,在漢地佛教界也同時掀起了影響深遠的一場思想革命。一九一四年,太虛大師到普陀山閉關三年,期間對其改革思想加以整理,撰寫了《整頓僧伽制度論》。痛於當時佛教之頹萎與僧伽制度之混亂,出關後,他立下了整頓僧制的心願,高舉佛教改革的旗幟,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主張,號召重視人生,回報社會,復興佛教。其著名弟子印順大師認為,太虛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意義有二:其一,以佛法應導現代人心,而要自學佛者之摧乎僻化、神化、腐化著手。使佛法而可行於斯世,舍「人生佛教」莫由!其二,教理、教制、教產之革新,化私為公,去腐生新。從他後來個人的努力過程、思想表達和對門下的深遠影響,以至波及今日台灣人生佛教盛行的結果來看,太虛無疑是現代中國佛教改革思想的創立者和先行者,是佛教現代化事業的靈魂人物。人生佛教的代表人物是:太虛大師、弘一大師、歐陽競無、呂瀓。

 儘管太虛的人生佛教運動,由於」教理、教制、教產之革新」尤為「傳統之住持階級所誹毀」等原因,成為大陸佛教界「發端而未能完成」的運動。但是,一九二零年代人生佛教的革新失敗,並不代表人生佛教的新思想就是沒落於時代的。太虛法師的佛教革命的一時挫折,也並非說明近現代中國不需要人生佛教。眾所周知,一九四零年代後,正是因為太虛大師最初改革佛教思想的成功「發端」,促使當時的中國佛教界開始逐漸去突破傳統的保守習氣,適應新時代的變局和需要。受太虛法師思想的影響,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台灣的印順法師、大陸的趙樸初居士等努力宣導下,才出現了如今海峽兩岸三地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繁榮,尤其是台灣的星雲法師、證嚴法師等高僧,更將人間佛教傳向全球。我們今天會議所在的香港,也在筏可法師、海仁法師、倓虛法師、覺光法師等高僧的帶領下,秉承菩薩道慈悲濟世的宗旨,弘揚人生佛教,開辦佛教醫院、佛教義學等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等善業,在港或去海外救濟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