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該怎麼愛? 濠江 陳主錕

 有一天,回到家,母親對我說:「你看看,今年港澳台聯考,香港好幾個名列前茅的學霸都去讀醫了,你以後也去讀醫吧,讀醫既可保護自己,在自己身體不好時可以照顧自己,又可以治病救人,大濟天下,多好。」

 這,便是親人之愛的表現形式。這種愛的出發點是基於說話人自己的邏輯,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作出一種趨利避害的舉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位家長又能例外呢?「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家長搶房。」現在大陸有很多家長為了一個好的學區,不惜重金購買一套好的學區房,只為孩子能夠上一所好學校,導致了學區房價格節節高,不少房地產商打出的不是「左一中後一小」,便是「擁有各種社區配套」的招牌。商業區、環境放在了次位,「擁有學校配套」放在了顯眼的位置。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家長們願意盡自己所能,傾自己所有,讓孩子們儘量優秀,獲得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畢竟過去一代乃至上上代的「沒文化」所造成的苦痛都是一道無法抹去的傷痕。

 但這種無私的愛,如此偉大,它就沒有缺點了嗎?當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親人之間的愛也不可避免。親人之間的愛是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必定有其個人經歷,情感,人格和價值觀的局限性。

 一名國家物理競賽集訓隊隊員曾分享過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母親因擔心他在集訓隊中吃不飽,穿不暖,每天坐高鐵從上海到北京做飯給他吃,每天回到上海還問,「晚上被子夠不夠蓋啊?肚子餓不餓啊。」即便他一再聲明「不需要幫助」,但他母親仍然「十年如一日」,坐高鐵送飯。這確實體現了母親對兒子比賽不惜一切代價的支持,更體現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但賽後他對他母親說:「媽,你這樣真的讓我太緊張了,你親切的問候只讓我對比賽更加緊張。」

 這種用愛去綁架孩子,讓孩子失去成長機會的情況,就是由於其母親自身經歷的局限性導致的。媽媽並沒有經歷過比賽,更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麼,孩子的感受如何,僅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認為兒子累了、餓了,認為兒子不太能照顧自己,即便在兒子聲明「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仍舊不厭其煩地送飯,打電話,造成了兒子的內心過於緊張。雖然對比賽結果影響不大,但孩子卻對母親的作法不大認同。

 長輩有時確實不懂我們這一代的心理,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對的,我們這一代人的舉動無非是「好心沒好報」「叛逆」。長輩有時只會認同自己的價值觀,不承認代溝的存在。所以,有時長輩與晚輩之間無意義的爭吵是由於長輩不了解晚輩的內心,盲目甚至固執地跟從自己的價值觀,卻不知道這是由於自己價值觀的局限性造成的。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和諧的親子關係不是家長以自己的方式去決斷,而是應該多一些溝通和理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在某種範圍和某種意義上固然是正確的,但「老人們」的所有經驗是否都經得住時間和現實的考驗,也是值得商榷的。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世界也在不斷改變。家長們更不能胡亂地給敢於標新立異,敢闖敢幹,敢於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孩子扣上「叛逆」「好心沒好報」的標籤。

 愛?究竟該怎麼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代青年應辯證的理解和實踐「父母教須敬聽」的思想,勇敢發聲,積極與父母溝通交流,為「究竟該怎麼愛」作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