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文質彬彬的哈根四重奏 樂飛

 除Christian Thielemann / Staatskapelle Dresden及Los Romeros Guitar Quartet外,本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中的耀眼明星還有不少,其中Hagen Quartet(哈根弦樂四重奏)、Camerata Salzburg(薩爾斯堡室樂團)、大提琴家Antonio Meneses、無伴奏合唱組合Stile Antico等,都值得樂迷注目。

 哈根四重奏在音樂節中有兩場演出,首場舒伯特及貝多芬各一部四重奏,次場為海頓、貝多芬及貝爾格(Alban Berg)的Op.3。兩張節目單最吃重的曲目集中在貝多芬四重奏上,且都是樂聖晚期的作品。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樂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曲家的潛意識啟動的,它們表達著較深邃的內涵和較飄忽的意蘊,音樂語言也可能較艱澀難懂,需多費一些時間來解讀和吸收。幸好兩場音樂會都有其他作品作適當的調和,但第二場中的貝爾格作品,又是難以被一般樂迷消化的音樂,哈根的選曲也許會讓澳門樂迷吃不消的。

 哈根的演繹以德、奧學院風格為依歸,特點是溫雅純正,質樸自然,不追求戲劇性,手法可說是循規蹈矩,亦或許被視為有點謹小慎微,但絕不算保守。他們的演奏注重音色的純正與融合,以達至彼此樂念的統一及貫通。哈根最適宜在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貝多芬等作品中發揮,總體來說,演繹予人音色偏淡,感情冷靜理智之感。他們不會像Emerson Quartet或Alban Berg Quartet那般活躍,當然更沒可能和Kronos Quartet的那份激烈相提並論。但如果認為他們大概會和Amadeus Quartet、Melo Quartet等一些傳統的維也納學派演繹相近,這說法亦不夠全面。哈根固然遵從古典學院派的風格,在這個框架內,他們會加入獨到的美學思維,在適當的限度內為作品展現一點切合時宜的現代感,而這些添注又往往達至簡約利落而絕不媚俗的效果。

 哈根四重奏自一九八一年成立後隨即在DG推出錄音,多年來所灌唱片不少,筆者近日便翻出一些來重溫。這一套三張的莫扎特四重奏作品(The 6 “Haydn” Quartet),最能表現哈根那種斯文淡定的個性,他們的發音偏於輕盈,整體流暢度不俗,儘管少了點如Italian Quartet營造的華麗宮廷感,也缺了點Amadeus Quartet的嬉遊曲趣味,但雋永迷人的樂句,始終流露出優雅高貴的風韻,不失為輕鬆、自然、清爽的莫扎特演繹。

 在貝多芬兩部晚期四重奏(op.127&132)中,哈根以一種較抽離的客觀手法來處理樂曲中的複雜情緒,感情投放頗為節制。雖然少了點如Alban Berg Quartet的深刻性和刺激感,但優點是經得起反覆咀嚼,較為耐聽,而且,他們把樂聖此時期作品中的那股淡泊情感表達得很透切。

 他們在另一唱片中選奏了兩部舒曼的弦樂四重奏(op.41 No.2&3)。室樂作品最能體現舒曼音樂中的文學色彩,而哈根清純文雅、絲絲入扣的演繹,正恰到好處地發掘出作品所蘊含的文學元素與內在情感。他們把樂句琢磨得雅致亮麗,旋律呼應、和聲交疊舒坦而渾厚,筆觸在浪漫中散發溫潤的書卷氣息,舒曼的作品實最適宜哈根發揮。

 在收藏的Hagen Quartet唱片中,以這張輯錄了Verdi及Puccini作品的最為獨特,我亦藉此片第一次認識兩位意大利歌劇大師的弦樂四重奏,估不到崇尚德、奧音樂的哈根會選奏他們的音樂,真多謝他們把這些冷門作品介紹給我。威爾第的E小調四重奏完成於一八七三年,是利用因《阿伊達》延期演出的空閒時間寫成。傳統四樂章曲式,相當靈巧地結合了如歌的旋律與戲劇性的情感。威爾第以流暢而富活力的筆觸,把連串優美的樂句以簡潔的四重奏曲式呈示出來,欣賞過後,只嫌他只顧寫歌劇,而不生產更多的室樂作品。

 另一套作品僅能說一半出自威爾第之手。意大利作曲家兼指揮家Emanuele Muzio(1821-1890)根據威爾第歌劇Luisa Miller中的多段旋律,以四重奏形式改編成這多樂章作品。音樂固然非常動聽,只嫌優美的主旋律多由第一提拉出,結構未免過於簡單了。

 普契尼的Crisantemi(菊花)屬其早期傑作,此單樂章作品據說只用一個晚上完成,它以細緻的線條緩慢地交織出動人的主、副部旋律,而和聲配置亦十分美妙,當中成熟的作曲技法,正預示著這位歌劇大師未來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