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我不要鯰魚 方道源
「躺平」成風的當下,管理者們束手無策,只好再度翻開書本,那套「鯰魚效應」重新被捧起,成了大企業的管理聖典。
又到了講故事的時刻。在挪威,很多人愛吃沙丁魚,可漁民即便捕到再多沙丁魚,從碼頭運到市場的途中,大部分還是會病死。後來,漁民想到一個辦法:把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進水槽。鯰魚在水槽裏四處游動、追逐沙丁魚,沙丁魚因被追趕而高度緊張,只得四處逃竄,搞得整槽魚上下翻動、水面不斷波動,水槽裏的氧氣也隨之充足起來,沙丁魚患病的概率大大降低,最終能活蹦亂跳地被運到市場。
這種現象就是「鯰魚效應」,如今被用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目的是喚醒員工的危機意識,促使他們改進工作。不難發現,我們身邊常會出現一些「討人嫌」的人,但這些人不全是面目可憎之輩。他們甘願頂着「犯眾憎」的名聲,實則在機構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試想,若公司員工全是貪圖安逸的「老油條」,不放進幾條「鯰魚」來衝擊一下,團隊恐怕會變成一潭死水。所以,我個人十分支持並佩服那些願當「鯰魚」的管理者。
可物極必反,再好的方法,若反覆濫用,也會弄巧成拙。國外有個著名實驗:一群猴子被關在裝有隨機觸電裝置的園區裏,有些猴子會偶爾無故被電。久而久之,猴子們心生恐懼;當有一兩隻猴子被電死後,即便科學家關掉了所有導電裝置,幸存的猴子也在短時間內相繼死亡──原因是牠們長期處於驚恐中,精神持續受衝擊,再也無法安穩生存。
這恰好與「鯰魚效應」形成對立:一兩尾鯰魚能喚醒沙丁魚的生存動力,可若放得太多,沙丁魚不是被吃掉,就是會在過度競爭中累死。作為企業員工,我們該理解公司引入「鯰魚」的用意;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者,更該清楚:若「鯰魚」數量過多、引入週期太密,即便刻意「隱藏」其衝擊性,也可能澆滅同事的工作熱情,最終損害的,還是大家共同依存的「大魚缸」。
而我作為一條沙丁魚:病死是死,新鮮被吃也是死。老闆賺的錢,若落不到我口袋裏,這一切又與我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