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死者被打臉的人生因果 徐薏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政壇盟友、右翼名嘴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於上週三(十日)在猶他州一所大學內遭遇槍擊身亡。這一消息傳出後,其生前關於擁槍權的言論被線民重新提及,引發廣泛討論。
三十一歲的柯克在政治領域有着明確的立場與影響力。二零一二年,十八歲的他共同創辦非營利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TPUSA),該組織逐漸構建起新世代草根動員體系,並與共和黨建立緊密聯繫,柯克本人也因此成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青年派的代表性人物。據BBC報道,柯克常通過活動與播客平台探討政治、社會議題,槍支管制是他關注的話題之一。
就在數月前,柯克曾就美國《第二修正案》(保障公民擁槍權)發表觀點,稱「為了擁有《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權利,即便每年要為涉槍事件付出生命代價,這種犧牲也是值得的。」正巧他遇難當天參與的大學活動,核心就是邀請學生對其政治與文化觀點提出挑戰,事發時他正針對「大型槍擊案」相關問題進行回應,命運的巧合令人唏噓。
柯克的主張與其最終死於槍擊的結局,讓不少人聯想到「命運的反諷」。這種關聯並非源於對個人的惡意揣測,而是事件本身呈現的因果張力──正如歷史上諸如周興、來俊臣等人,或許從未預料到自己會陷入曾施加於他人的境遇。柯克的案例中,這種關聯究竟是純粹的巧合,還是其主張背後風險的極端顯現,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實走向與他當初談及「涉槍代價」時的設想,已然大相徑庭。◇